奇正教育

站在长城上教学设计,领略历史与文化的巍峨篇章

jiayaozb.com17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长城的特点。
    •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长城的构造和历史意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长城的魅力,拓宽学习渠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长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敬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历史意义,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2. 教学难点
    3. 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其蕴含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长城的雄伟,感受作者的情感。
      2.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长城的风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长城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站在长城上的情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一段长城的视频,画面中长城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气势恢宏,让学生观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站在长城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蜿蜒、盘旋、城砖、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
        • 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通过动作演示理解“蜿蜒”“盘旋”;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气魄雄伟”。
      3.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作者站在长城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 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长城的样子、长城的构造、长城的历史意义
      5.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从这段中你知道了长城的什么信息?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长城位于北京的八达岭,它高大坚固,是世界闻名的建筑。
          • 引导学生理解“世界闻名”,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世界闻名的事物。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长城的样子,并用笔画出描写长城样子的句子。
          • 出示句子:“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体会长城的“长”。
            • 比喻句的运用:把长城比作长龙,形象地写出了长城的蜿蜒曲折。
            • 数字的说明:“一万三千多里”,具体说明了长城的长度,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观。
          •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长城的长和雄伟。
          •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长城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长城的样子。
          • 学习第三自然段
            • 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长城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城墙、垛子、瞭望口、射口、屯兵的堡垒
            • 结合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长城各部分的构造和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让学生说一说“互相呼应”的好处。
            •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长城构造的巧妙。
          • 学习第四自然段
            • 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 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从长城的建造材料、建造难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 建造材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说明建造长城的材料非常多且沉重。
              • 建造难度:“陡峭的山岭”“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在这样的条件下建造长城,可见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
            • 播放古代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 学习第五自然段
              •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一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美之情,同时也点明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
              •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赞美和自豪之情。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5 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说说长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教师总结: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为拥有这样伟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3. 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将对长城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五)拓展延伸(5 分钟)

              1. 展示一些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如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等,让学生了解世界上还有许多伟大的建筑。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如长城的传说、故事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介绍家乡一处名胜古迹的短文。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感悟、直观演示、小组合作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引导学生理解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这一难点时,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更多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进行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世界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感受,拓宽学生的视野。 🌍🏰✨

              标签: #《站在长城上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