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必修一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jiayaozb.com40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感受纳粹暴行的残酷与罪恶,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2. 分析新闻独特的结构和写法,体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的强烈情感,提高学生的新闻阅读和写作能力。
  3. 让学生理解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历史见证的意义,思考战争与和平、人性与道德等深刻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独特的新闻结构和写作特色,如对比、细节描写、侧面烘托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 感受作者对纳粹暴行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思考,把握新闻背后的人文精神。
    • 启发学生思考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对当今世界的警示意义,培养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关注人类命运的意识。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新闻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如“文章标题有什么特别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场景?”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围绕“奥斯威辛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等话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的纪录片片段,展示集中营里阴森恐怖的环境、被囚禁的人们以及纳粹残酷迫害的场景。
    2. 提问学生观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对奥斯威辛集中营这一历史事件产生关注和思考,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必修一课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背景介绍(5 分钟)

    1. 简要介绍奥斯威辛集中营: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和灭绝营,位于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1940 年 4 月 27 日,纳粹德国下令建造奥斯威辛集中营,1942 年 1 月 20 日,纳粹在这里召开万湖会议,制定了“最终解决方案”,有超过 110 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2. 介绍本文作者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曾任《++++》记者、编辑,他因对新闻事业的杰出贡献,于 1981 年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他在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后写下的一篇新闻报道,打破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主观认识和感受,++洋溢地抒发了对+++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正义与和平的不懈追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 检查学生的默读情况,指名回答上述问题。
      • 明确:这篇新闻报道了作者参观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所见所闻,它的结构比较独特,没有按照一般新闻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来写,而是采用了“一线串珠”的结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线索,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等,把众多的材料组织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 文章也没有通常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导语部分,而是直接进入对集中营的描述,这种写法更能让读者直接感受到集中营的恐怖氛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四)文本研读,分析特色(20 分钟)

      1.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 细节描写
          • 找出文中描写集中营环境和人们生活状况的细节描写语句,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等。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鲜明的对比,以美好的自然景象衬托出集中营曾经的残酷和恐怖,更突出了纳粹暴行的令人发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 对比手法
          •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如“毒气室由巨大的地下室改造成的‘浴室’,‘淋浴喷头’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更衣室’里的一排排木柜,不是用来挂衣服,而是给人暂时居住的‘床位’”等。
          • 分析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将毒气室伪装成“浴室”,木柜伪装成“床位”,这种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纳粹的虚伪和残忍,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纳粹暴行的荒谬和灭绝人性,增强了文章的批判力度。
        • 侧面烘托
          • 找出文中通过参观者的反应来侧面烘托集中营恐怖氛围的语句,如“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六七英尺,长三四英尺,高两英尺左右,每只箱子都有编号,里面装满了人骨。”
          • 探讨侧面烘托的作用:通过参观者的震惊、恐惧等反应,从侧面表现出集中营的恐怖程度,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体会作者的情感
          • 提问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对纳粹暴行充满了愤怒和谴责,如“在奥斯威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灭绝人性行为的极度愤慨;作者也对受害者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如对那些被囚禁在集中营里的人们悲惨遭遇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悲悯之情,作者还通过对集中营现状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历史的反思,希望人们能够铭记这段历史,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五)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5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深刻含义?
            • 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2.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对于文章标题的含义: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罪恶是世人皆知的,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可说;作者认为正因为如此,更应该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记住纳粹的暴行,所以说“没有什么新闻”恰恰是最有新闻价值的,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
            • 关于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对今天的启示: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回答,如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要尊重生命,维护人权;要警惕+++思想的死灰复燃;要加强对历史的研究和教育,让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补充,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独特的新闻报道,了解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了这一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珍惜和平,关爱生命。
            2. 布置作业:
              • 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表达自己对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的认识和感受。
              • 推荐阅读《安妮日记》,进一步了解纳粹统治下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加深对历史的认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历史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对新闻的独特结构和写法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能够积极思考文章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纪录片片段和展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集中营的恐怖,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小组讨论环节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复杂情感和思考文章深层次内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仍显得不够深入和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

              标签: #必修一奥斯威辛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