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设计心理学第二版教学计划

jiayaozb.com38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使学生全面理解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通过学习第二版教材,学生能够准确阐述设计中涉及的感知、认知、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心理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
    •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心理学原理进行设计实践的能力,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设计项目,从用户心理需求出发,优化设计方案,提高设计作品的可用性、易用性和用户满意度。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究设计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观点,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训练,让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在项目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设计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设计心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设计领域的热爱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设计心理学在提升设计品质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用户意识,使学生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关注用户的需求和感受,通过设计实践,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对改善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

    与安排

    (一)课程导入(第 1 周)

    1. 介绍课程概况
      • 向学生介绍《设计心理学第二版》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 强调设计心理学在设计领域的重要性,通过展示一些优秀设计作品和因忽视用户心理而失败的设计案例,引发学生对设计与心理学关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 详细阐述设计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让学生明白设计心理学是研究用户在与设计产品交互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它对于指导设计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 通过举例说明设计心理学在不同设计领域(如产品设计、界面设计、交互设计等)的应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框架。

      (二)感知与设计(第 2 - 3 周)

      1. 视觉感知与设计
        • 讲解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视觉的生理基础、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视觉的特性(如视觉恒常性、视觉选择性等)。
        • 分析视觉感知因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如色彩、形状、大小、比例、对称与平衡等对用户视觉感受和认知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原理来优化设计作品的视觉效果,提高设计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 听觉感知与设计
        • 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听觉的生理基础、声音的特性(如音高、音色、响度等)以及听觉信息的处理过程。
        • 探讨听觉感知在设计中的应用,如产品的音效设计、界面的声音反馈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理的听觉设计来增强用户与产品的交互体验,提高产品的易用性。
      3. 触觉感知与设计
        • 讲解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包括触觉的生理基础、触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以及触觉的特性(如触觉敏感度、触觉定位等)。
        • 分析触觉感知在设计中的应用,如产品的材质选择、表面纹理设计、操作反馈等,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触觉设计来提升用户对产品的触感体验,增加产品的品质感和亲和力。

        (三)认知与设计(第 4 - 5 周)

        1. 注意与设计
          • 讲解注意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注意在设计中的作用。
          • 分析如何运用设计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如对比、悬念、动态效果等,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设计出能够有效吸引用户注意的界面、广告等设计作品。
        2. 记忆与设计
          • 介绍记忆的分类、过程和遗忘规律,以及记忆在设计中的应用。
          • 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帮助用户更好地记忆产品信息,如简洁明了的界面设计、有意义的图标设计、重复的元素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设计作品的易记性,降低用户的认知负担。
        3. 思维与设计
          • 讲解思维的概念、类型和特点,以及思维在设计中的作用。
          • 分析设计师如何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设计问题,提出新颖的设计方案。

          (四)情感与设计(第 6 - 7 周)

          1. 情感与设计的关系
            • 讲解情感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情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 分析设计如何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如通过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传达情感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情感设计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2. 用户情感体验设计
            • 探讨如何设计产品的交互流程,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给予及时的反馈、营造舒适的使用环境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习如何设计出能够带给用户愉悦、惊喜、信任等积极情感体验的产品,提高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五)动机与设计(第 8 - 9 周)

            1. 动机的概念与类型
              • 讲解动机的概念、分类和作用,以及动机在设计中的影响。
              • 分析用户使用产品的动机,如功能性动机、情感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等,让学生了解如何从用户动机出发进行设计。
            2. 激励设计
              • 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激发用户的内在动机,如设置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奖励机制、给予用户自++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设计出能够激励用户积极参与和使用产品的功能和界面,提高产品的用户活跃度。

              (六)设计实践与项目(第 10 - 16 周)

              1. 实践项目选题
                •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方向,提供多个设计实践项目选题,如智能产品设计、移动应用界面设计、网站设计等。
                • 组织学生进行选题讨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设计心理学知识,选择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项目题目。
              2. 项目小组组建
                • 按照学生的选题和个人意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 4 - 6 人。
                • 明确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包括项目经理、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3. 项目设计过程
                • 要求各小组按照设计心理学的方法和流程,开展项目设计工作,包括用户调研、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原型制作、用户测试等环节。
                •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定期组织小组汇报和讨论,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4. 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 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各小组进行项目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通过 PPT 演示、原型展示等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项目的设计思路、过程和成果。
                • 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的创新性、合理性、用户体验等方面,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设计能力。

                (七)课程总结与复习(第 17 - 18 周)

                1. 课程总结
                  • 对本学期所学的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全面总结,梳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 回顾各章节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强调设计心理学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要点。
                2. 复习指导
                  • 针对期末考试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复习指导,包括复习范围、复习方法、考试题型等。
                  • 解答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系统地复习课程内容,提高复习效率。
                3. 答疑与交流
                  • 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答疑,鼓励学生提出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
                  •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系统的讲解,向学生传授设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设计心理学知识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设计实践项目中的问题和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和探讨,在小组讨论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实践教学法安排丰富的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设计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设计方案。

                  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40%)
                    • 考勤(10%):严格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对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进行扣分。
                    • 课堂表现(15%):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分。
                    • 作业完成情况(15%):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设计草图等,根据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2. 项目成绩(50%)
                    • 项目设计过程(20%):根据各小组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包括用户调研的深度、需求分析的准确性、设计方案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分。
                    • 项目成果(20%):对各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评价,包括设计作品的质量、用户体验等方面。
                    • 小组协作(10%):观察小组内成员的协作情况,包括分工合理性、沟通效率、团队凝聚力等方面,给予相应的评分。
                  3. 期末考试成绩(10%)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设计心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4. 通过以上教学计划的实施,希望能够让学生系统地学习设计心理学第二版的知识,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技巧,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用户体验设计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设计人才。😊

                    标签: #设计心理学第二版教学计划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