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故乡教学设计

jiayaozb.com360

教学目标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萧索、鄙夷、恣睢”等,理解其含义并学会运用。
  2. 体会鲁迅小说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如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
  3. 能够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把握小说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通过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 理解小说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作用,提升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深入探究小说主题,培养批判性思维,思考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对当下的启示。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感受鲁迅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体会其冷峻、深沉又饱含温情的审美特质。
  2. 欣赏小说中精彩的环境描写,如故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体会其烘托气氛、推动情节、暗示主题的作用,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3. 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再创作,如改写结局、续写故事等,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以笔为武器,批判社会、追求变革的使命感。
  2. 体会小说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故乡的民俗风情、人际关系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局限。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人文情怀,传承鲁迅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结构。
  2. 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 理解小说主题,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感以及所表达的社会思考。

(二)教学难点

  1. 领会小说中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的深层含义和作用。
  2. 探讨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体验进行深入思考。
  3. 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小说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小说中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小说相关的情境,如角色扮演、图片展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1. 展示故乡的风景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故乡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故乡,分享故乡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
  2. 提问:“故乡”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它承载着我们哪些情感和记忆?
  3. 引出课题: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故乡》,看看在他笔下,故乡有着怎样独特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

(二)背景介绍(3 分钟)

  1. 简要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动荡、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
  2. 说明鲁迅创作《故乡》的时间和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2.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小说围绕“故乡”写了哪些事情?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小说中有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3.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并板书小说的情节结构:
    • 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 人物:“我”、闰土、杨二嫂等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5 分钟)

    1. 分组讨论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 从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和杨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性格的变化?
    2.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 闰土:少年闰土聪明、活泼、勇敢,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年闰土却变得麻木、迟钝、迷信,像一个木偶人,他的变化揭示了封建礼教和社会压迫对农民的毒害。
      • 杨二嫂:年轻时是一个美丽、端庄的豆腐西施,现在却变成了一个自私、刻薄、泼辣的“圆规”,她的变化反映了小市民阶层在社会动荡中的堕落。
    3. 引导学生分析“我”这一人物形象,思考“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命运。
      • “我”对故乡的情感复杂,既有对过去故乡的怀念,又有对现实故乡的失望,同时也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和探索。

      (五)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题(12 分钟)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主题:
        • 小说中描写的故乡的变化仅仅是自然环境和人物外貌的变化吗?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变化?
        • 作者通过故乡的变化和人物的命运,想要表达怎样的社会现实和人生思考?
        • 小说结尾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归纳小说主题:
        • 小说通过描写故乡的衰败、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对人的压迫和毒害。
        • 小说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鼓励人们勇于追求新生活,积极探索变革社会的道路。

        (六)品味语言,体会艺术特色(8 分钟)

        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句子,体会鲁迅小说语言的独特魅力。
        2. 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句话运用了色彩鲜明的词语,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月夜瓜地图,烘托出少年闰土生活的美好和充满生机。

        3.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语言风格,进行片段写作练习,加深对鲁迅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强调鲁迅小说的重要价值和意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以“故乡的变化”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和感受。
        3. 推荐阅读鲁迅的《呐喊》《彷徨》等小说集,加深对鲁迅文学风格的理解。

        标签: #鲁迅 故乡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