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探索地球与空间,大班教案设计

jiayaozb.com45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引导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颜色和表面特征,如陆地、海洋、山脉、河流等。
    • 帮助幼儿认识地球仪,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在地球仪上找到自己生活的国家和城市。
    • 让幼儿了解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知道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变化。
    •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空间感知能力,能区分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地球仪、视频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幼儿对地球与空间的探索兴趣。
    •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
    •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和空间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幼儿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保护地球的意识。
    •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幼儿勇于尝试新事物。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让幼儿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 帮助幼儿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 培养幼儿空间方位感知能力。
    2. 教学难点
      • 如何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地球自转这一抽象概念。
      • 引导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空间方位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地球仪、图片、视频等,让幼儿直观地观察地球与空间的相关知识,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
      2.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幼儿积极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培养幼儿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游戏教学法:设计各种与地球和空间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实验操作法:安排简单的小实验,如模拟昼夜交替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准备

      1. 地球仪若干个:保证每个幼儿都能近距离观察和操作。
      2. 地球相关的图片、绘本:如世界地图、地球表面各种地貌的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
      3. 视频资料:包括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现象的动画演示视频,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4. 实验材料:手电筒、地球仪模型、小地球仪摆件、黑色卡纸等,用于模拟昼夜交替实验。
      5. 游戏道具:自制的空间方位卡片、拼图、小旗等,用于空间方位游戏和地球拼图游戏。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充满神秘感的宇宙星空视频,视频中展示浩瀚的星空、闪烁的星星和美丽的星云,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看到的美丽星空是不是特别神奇呀?在这个大大的宇宙中,有一颗蓝色的星球,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你们知道是哪颗星球吗?”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

      (二)认识地球(10分钟)

      1. 教师拿出一个地球仪,向幼儿介绍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并让幼儿观察地球仪的形状,提问:“地球仪看起来像什么形状呀?”引导幼儿回答出球体形状。
      2. 教师指着地球仪上的颜色,向幼儿讲解地球表面大部分是蓝色的海洋,还有绿色的陆地、黄色的沙漠等,让幼儿对地球的表面特征有初步的认识。
      3. 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地球仪上的国家和城市,找到幼儿生活的城市所在的位置,让幼儿感受地球的广阔和自己生活的地方在地球上的位置。
      4. 教师展示一些地球表面不同地貌的图片,如高山、河流、平原、峡谷等,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地球表面丰富多样的地形,结合图片简单介绍这些地形的特点,“小朋友们看,这座高高的山峰就是喜马拉雅山,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哦!”“这条长长的河流叫黄河,它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幼儿对地球的兴趣。

      (三)探索昼夜交替(15分钟)

      1. 教师先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白天和黑夜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 教师拿出手电筒和地球仪模型,进行模拟昼夜交替的实验,教师将手电筒打开,代表太阳,然后让地球仪围绕手电筒转动,边转动边讲解:“小朋友们看,地球就像这样围绕着太阳转,当我们所在的这一面朝着太阳的时候,就是白天;当我们转到背对着太阳的一面时,就是黑夜,这就是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啦。”
      3. 让幼儿分组操作地球仪和手电筒,再次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观察地球仪上不同位置的昼夜变化情况,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的发现。
      4. 实验结束后,邀请每组幼儿代表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观察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加深幼儿对昼夜交替原因的理解。

      (四)空间方位感知(15分钟)

      1. 认识基本空间方位
        • 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向幼儿介绍上下、左右、前后的空间方位概念,教师站在幼儿面前,说:“我站在你们的前面,你们在我的后面。”然后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的左手,那你们的左手在哪里呢?”让幼儿跟着模仿,感受空间方位。
        • 教师拿出一些小玩具,如小熊、小汽车等,在桌子上摆放不同的位置,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指出它们的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如:“把小熊放在小汽车的上面”“把小汽车放在小熊的左边”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幼儿巩固空间方位概念。
      2. 空间方位游戏
        • “听口令做动作”游戏:教师说出指令,如“向前跳两步,向左转,举起右手”等,让幼儿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锻炼幼儿对空间方位的反应能力。
        • “空间寻宝”游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隐藏一些小卡片,卡片上写有表示空间方位的提示,如“在桌子的下面”“在窗户的左边”等,让幼儿根据提示寻找卡片,找到后说出自己是根据什么方位提示找到的,进一步强化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运用能力。

        (五)游戏巩固(15分钟)

        1. 地球拼图游戏
          • 将地球仪的表面分成若干块拼图,分给幼儿小组,让幼儿合作完成地球拼图,在拼图过程中,幼儿可以进一步熟悉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
          • 完成拼图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说一说拼图中自己认识的地形和国家,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2. 空间方位拼图游戏
          • 准备一些画有不同空间方位场景的拼图,如教室里小朋友们上下课的场景,图中有小朋友在桌子上面看书、在椅子下面捡东西等,让幼儿通过拼图了解空间方位在生活中的体现。
          • 拼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幼儿描述画面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如“小明在桌子的前面,小红在桌子的后面”等,提高幼儿空间方位语言表达能力。

          (六)总结与延伸(5分钟)

          1.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今天我们都学习了关于地球的哪些知识呀?”引导幼儿回答地球的形状、表面特征、昼夜交替现象以及空间方位等内容。
          2. 教师强调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要爱护它,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地球与空间的有趣现象。
          3.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夜晚的星空,看看能发现什么有趣的星星形状,并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让幼儿用家里的物品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下节课带到幼儿园和小伙伴们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地球与空间的相关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积极参与讨论、实验和游戏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和探索欲望。

          在认识地球环节,幼儿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图片,对地球的形状和表面特征有了直观的感受,在探索昼夜交替实验中,幼儿亲自操作,较好地理解了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这一抽象概念,空间方位感知部分,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幼儿能够初步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方位,并在游戏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地球自转时,虽然通过实验演示,但部分幼儿可能仍然理解得不够透彻,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思考更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在游戏环节中,个别幼儿可能过于关注游戏本身,而对知识的巩固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引导和监督。

          总体而言,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仍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索更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希望这份教案能满足你的需求,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标签: #地球与空间教案大班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