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植物获取能量的方式,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
-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 使学生认识到植物能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 掌握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
- 难点
- 解释光合作用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和产物。
- 光合作用的概念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用🌿+🌞+CO₂+H₂O→有机物+O₂来形象地表示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帮助学生记忆。
- 光合作用的过程
- 光反应阶段:主要讲述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成氧和[H],同时生成ATP的过程,强调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H]和ATP。
- 暗反应阶段:介绍在叶绿体基质中,CO₂被固定后,利用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合成有机物的过程,可以结合动画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两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 实验准备
- 提前准备好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烧杯、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培养皿等实验器材。
-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 实验步骤
- 取一片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叶片,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 - 4小时。
- 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 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 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 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 实验现象及结论
- 观察到未遮光的部分变成蓝色,遮光的部分不变色。
-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淀粉,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 制造有机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 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植物、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 维持碳 - 氧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结合图表数据,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碳 - 氧平衡的重要性。
- 让学生制作一张关于光合作用的手抄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光合作用有关,下节课进行分享交流。
(四)光合作用的意义(15分钟)
(五)课堂总结(5分钟)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强调光合作用的概念、过程、意义以及实验探究的结论,再次展示光合作用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强化学生的记忆。
(六)课后作业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植物能量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标签: #植物的能量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展示一些植物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图片,提问学生:植物为什么能生长得这么好?它们的能量从哪里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植物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