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拔苗助长”式的教学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所谓“拔苗助长”式教学,就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和成绩,采取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强迫学生学习,忽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差异和实际接受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看似短期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却给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拔苗助长”式教学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被强制要求学习超出他们理解范围的知识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痛苦的负担,原本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被消磨殆尽,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早地让学生进行复杂的写作训练,学生连基本的词汇积累和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却要绞尽脑汁去写长篇大论,这无疑会让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
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特长,但“拔苗助长”式教学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那些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可能因为教学进度的限制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而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能因为跟不上节奏而自信心受挫😔。
“拔苗助长”式教学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直观的体验来理解知识,如果过早地进行抽象知识的教学,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其内涵,也就难以灵活运用,在数学教学中,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时,就强行让他们学习乘除法,这只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避免“拔苗助长”式教学呢🧐?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教学目标既不能过高,让学生望而却步,也不能过低,失去挑战性,教学进度要适中,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知识,确保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
还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采用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符合小学生的特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拔苗助长”式教学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刻反思这种教学现象,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小学拔苗助长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