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培养学生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知兴趣。
- 通过阅读、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 让学生体会作者细致观察和准确表达的写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激发学生关注身体、关爱健康的意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手上皮肤的特点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准确的用词、细致的描写等。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阐述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
- 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写出有特色的描写片段。
- 展示一些手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或者同桌的手👋,引导学生说一说对手上皮肤的直观感受。
- 提问:“我们每天都用手做很多事情,那你们有没有仔细想过手上的皮肤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从而引出课题《手上的皮肤》。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思考并回答问题:
- 课文主要写了手上皮肤的哪些方面?
-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课文围绕手上的皮肤,先总体介绍手上皮肤的特点,然后分别从纹路、褶皱、汗毛、指纹等方面详细介绍,最后说明手上皮肤的感觉功能。
- 学习第一段
- 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总结:总领全文,概括介绍手上皮肤的特点是最薄、最敏感。
- 学习第二至五段
- 默读这几段,思考: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手上的皮肤?是如何描写的?
-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描写方法,如:
- “手上的皮肤是很薄的,如果你把指甲剪得光秃秃的,手上的皮肤就会软塌塌地耷拉下来。”运用假设的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手上皮肤薄的特点。
- “手心上的纹路又细又密,像一道道迷宫。”把纹路比作迷宫,生动地表现出纹路的细密和复杂。
- 让学生仿照这种描写方法,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手上皮肤的某个特点,进行口语练习。
- 学习第六段
- 齐读第六段,思考:手上皮肤的感觉功能有哪些?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触觉、冷觉、热觉、痛觉。
- 提问:“这些感觉功能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体会手上皮肤感觉功能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作者是如何把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写清楚的。
- 小组交流后,总结写作方法:
- 观察细致,抓住特点,作者通过仔细观察,从多个角度描写了手上皮肤的特点,如纹路、褶皱、汗毛、指纹等,让读者对手上皮肤有了清晰的认识。
-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如比喻、假设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按照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分别从不同方面介绍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使文章结构严谨。
-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写作中可以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手上的皮肤,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有什么特点和功能呢🧐?
- 让学生选择身体的一个部位,如脸部、腿部、背部等,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介绍该部位皮肤的特点和功能。
- 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 请学生分享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包括学到的知识、写作方法等。
-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学习了作者细致观察、准确表达的写作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写出更精彩的文章,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爱护皮肤健康💪。
- 完成课后小练笔,写一篇介绍身体其他部位皮肤特点和功能的短文。
- 查阅资料,了解皮肤对人体的其他重要作用,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阅读分析法、写作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3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四)总结写作方法(8 分钟)
(五)拓展延伸(7 分钟)
(六)课堂小结(2 分钟)
(七)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手上皮肤的特点和功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法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图片导入、小组讨论、口语练习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准确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标签: #《手上的皮肤》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