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学生熟练掌握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如整数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等。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实践操作法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 教学重点
- 系统复习三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确保学生扎实掌握。
- 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算技能的训练,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 教学难点
-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如灵活性、敏捷性、创新性等,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 讲授法:讲解数学概念、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理解。
- 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测量、拼图、制作模型等,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身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图片,如超市购物小票、建筑图纸、时钟等)
- 大家看看这些图片,想一想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重要呀?那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的知识海洋,去探索更多有趣的数学奥秘吧!😃
- 整数加减法
- 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加法满十进一,减法不够减时从前一位借一当十。
- 举例说明:23 + 45 = ? 先算个位 3 + 5 = 8,再算十位 2 + 4 = 6,结果是 68;56 - 32 = ? 个位 6 - 2 = 4,十位 5 - 3 = 2,结果是 24。
- 让学生做几道简单的整数加减法练习题,巩固运算法则。
- 乘除法
- 乘法:
-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乘法口诀:让学生背诵九九乘法口诀,并通过填空、对口令等方式进行复习。
- 举例:3 × 4 = ? 可以表示 3 个 4 相加,也可以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果。
- 除法:
-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举例:12 ÷ 3 = ? 想乘法口诀“三四十二”,所以结果是 4。
- 让学生做一些乘除法的练习题,如竖式计算等,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 长方形和正方形
- 长方形:
- 长方形的特征: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C = (a + b)×2,a 表示长,b 表示宽。
- 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b。
- 正方形:
- 正方形的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 = 4a,a 表示边长。
-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 = a×a = a²。
- 让学生计算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练习题,如已知长和宽求周长、已知边长求面积等。
- 例 1:小明家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 8 米,宽 5 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分析:已知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求周长根据公式 C = (a + b)×2,求面积根据公式 S = a×b。
- 解答:周长 C = (8 + 5)×2 = 13×2 = 26(米);面积 S = 8×5 = 40(平方米)。
- 在解决长方形周长和面积问题时,一定要准确找到长和宽,然后代入相应公式进行计算。
- 例 2:学校组织同学们做广播体操,每行站 12 人,正好站 15 行,如果每行站 9 人,可以站多少行?
- 分析: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总人数,即 12×15 = 180 人,再用总人数除以每行站的 9 人,得到可以站的行数。
- 解答:总人数 12×15 = 180(人),行数 180÷9 = 20(行)。
-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总数,再根据变化后的条件进行计算。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
-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如:
- 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 3 厘米,它的周长增加多少厘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 三年级同学去植树,分成 4 个小组,每个小组 12 人,如果平均每人植树 3 棵,一共植树多少棵?
- 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分析问题,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分工进行解答。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解题过程。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 布置课堂练习题,如下:
- 直接写出得数:
- 23 + 47 =
- 36 ÷ 4 =
- 15×3 =
- 48 - 29 =
- 列竖式计算:
- 325 + 178 =
- 45×23 =
- 624 ÷ 6 =
- 解决问题:
-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 120 米,宽 80 米,小明沿着操场跑了 2 圈,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 学校买了 5 箱粉笔,每箱 24 盒,每盒粉笔 2 元,一共花了多少钱?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帮助。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整数加减法、乘除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
-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还有哪些疑问。
-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强调和总结,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巩固练习,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 书面作业: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以及练习册上对应的章节题目。
- 实践作业:让学生测量家里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长和宽,并计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或者让学生用扑克牌玩 24 点游戏,锻炼四则运算能力。
(六)课堂小结(5 分钟)
(七)布置作业(5 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和巩固,在知识梳理、例题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等环节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热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锻炼,能够共同解决一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学生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理解还存在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个别辅导,在练习环节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题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标签: #小学三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 直接写出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