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理解物体在不同情境下会发生位置变化或消失不见,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 技能目标:通过各种探索活动,让幼儿掌握寻找消失物体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体验探索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让幼儿清晰观察到物体消失的过程,并理解其原因。
- 引导幼儿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寻找消失的物体。
- 教学难点
- 帮助幼儿理解物体消失可能是由于被隐藏、移动到其他空间或发生了形态变化等多种情况。
- 鼓励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展示,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物体消失和出现的过程,增强幼儿的感性认识。
- 游戏探索法:设计各种有趣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物体消失的奥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提问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幼儿思考物体消失的原因、寻找物体的方法等,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 物质准备
- 各种容易消失或能发生位置变化的物品,如小玩具、彩色纸条、手帕、积木等。
- 若干个盒子、袋子、篮子等容器。
- 一块大的活动场地,可设置一些隐藏物体的区域。
- 经验准备: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简单的空间感知能力,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探索欲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5分钟)
- 教师神秘地拿出一个小盒子,对幼儿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盒子,里面有一个神秘的东西,它一会儿会消失哦,大家猜猜是什么?”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 打开盒子,展示里面的物品,然后迅速用手帕盖住,问幼儿:“看,它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物体消失的现象,从而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它到哪里去了。
(二)探索发现阶段(15分钟)
- 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
- 教师再次拿出一个小玩具,在幼儿面前展示后,将其放入一个盒子里,然后慢慢盖上盖子,问幼儿:“小玩具到哪里去了?”让幼儿观察并回答。
- 教师拿出一条彩色纸条,在幼儿眼前晃动几下,然后迅速藏在身后,问:“彩色纸条到哪里去了?”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过程,初步感知物++置的变化。
- 寻找消失的物体
- 教师将一些小玩具分别藏在教室的不同角落,如桌子下面、椅子背后、柜子里等,让幼儿分组去寻找,在寻找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周围环境,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如“我在桌子下面找到了一个玩具”。
- 完成寻找后,让幼儿分享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玩具的,以及是如何发现的,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再次进行寻找活动,这次教师将玩具藏在一些更隐蔽的地方,并增加一些干扰因素,如在藏玩具的地方周围摆放一些相似的物品,让幼儿在更具挑战性的情境中寻找消失的物体,进一步锻炼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深入探究阶段(20分钟)
- 物体消失的原因讨论
- 引导幼儿围坐在一起,讨论刚才寻找物体的过程,提问:“为什么玩具会消失不见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测物体消失的原因。
- 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和引导,向幼儿解释物体消失可能是因为被藏起来了、移动到了其他地方或者发生了形态变化等,将积木搭成一个房子,然后推倒,问幼儿积木变成了什么,让幼儿理解物体形态变化导致的“消失”。
- 实验操作:物体的隐藏与发现
- 为每组幼儿提供一个盒子、一些小物品和一块手帕,让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幼儿先将小物品放入盒子,然后用手帕盖住盒子,互相猜测手帕下面的物品是什么,并尝试通过触摸、摇晃盒子等方式来感知里面的物品。
- 让幼儿交换角色,再次进行操作,体验物体隐藏和发现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消失和出现现象的理解。
-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发现隐藏的物体,同时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感受。
(四)游戏巩固阶段(15分钟)
- “捉迷藏”游戏
- 将幼儿带到室外的活动场地,选择一名幼儿当“寻找者”,其他幼儿当“隐藏者”。“隐藏者”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找地方藏起来,“寻找者”则在场地内寻找。
- 当“寻找者”找到一名“隐藏者”后,两人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同时鼓励“寻找者”仔细观察,运用各种方法寻找“隐藏者”。
- “魔法袋”游戏
- 教师准备一个大袋子,里面放入各种小物品,请一名幼儿从袋子里摸出一个物品,然后将物品藏在身后,问其他幼儿:“这个东西到哪里去了?”让其他幼儿猜测物品在哪个小朋友的身后。
- 猜对的幼儿可以从袋子里再摸出一个物品进行游戏,猜错的幼儿则要表演一个小节目,通过这个游戏,进一步巩固幼儿对物体消失和寻找方法的理解,同时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五)总结评价阶段(5分钟)
- 请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物体消失现象、寻找物体的方法以及对物体消失原因的理解。
-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探索精神,对幼儿的回答和发现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针对幼儿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在我们生活中会经常发生位置变化或消失不见的现象,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奥秘。
教学延伸
-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更多与物体消失和寻找相关的材料,如拼图、迷宫、寻宝游戏卡片等,让幼儿继续进行探索和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玩类似的游戏,如在家里寻找隐藏的物品等,进一步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增进亲子关系。
- 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其他物体消失和出现的现象,如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变短等,让幼儿用绘画或简单的文字记录下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通过本次“它到哪里去了”大班教案的实施,幼儿将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深入理解物体消失和出现的现象及原因,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通过教学延伸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生活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学习兴趣,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签: #它到哪里去了 大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