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牧童》这首诗。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牧童生活的悠闲自在。
-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体会诗歌意境,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水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感受牧童无忧无虑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
-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体会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5分钟)
- 播放一段牧童在草原上放牛、嬉戏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 引导学生描述视频中牧童的生活场景,引出课题《牧童》,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范读《牧童》,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节奏。
- 强调“铺”“弄”“蓑”等字的读音。
-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如: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
-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20分钟)
- 学生对照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 各小组代表汇报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相机讲解:
-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铺:铺开,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像被谁铺开了一张巨大的绿毯,一个“铺”字,写出了草原的辽阔。
- 弄:逗弄,晚风中传来悠扬的笛声,仿佛是牧童在轻轻地吹奏着,一个“弄”字,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广阔的原野上,绿草如茵,一望无垠,晚风中,牧童悠然地吹着笛子,笛声在风中飘荡。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饱饭:吃饱了饭。
-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 黄昏时分,牧童放牧归来,吃饱了饭,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的草地上欣赏明月🌙,这两句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形象呢?引导学生体会到牧童的天真活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结合诗句,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出这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然后请几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教师给予肯定和补充。
(四)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牧童的形象呢🤔?
-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牧童的生活状态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 这首诗通过描写牧童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种悠闲自在生活的感受,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五)朗读背诵,拓展延伸(10分钟)
- 多种形式朗读诗歌,如指名读、男女赛读、配乐读等,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意境,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先让学生自己试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最后全班齐背。
- 拓展延伸:
- 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如《小儿垂钓》《村居》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 鼓励学生把《牧童》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心目中的牧童生活。
教学板书设计
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广阔 笛弄晚风三四声 悠闲自在归来饱饭黄昏后天真活泼不脱蓑衣卧月明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牧童》这首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体会到了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牧童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播放视频导入、小组合作交流、情境教学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古诗收集和改写短文的展示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标签: #《牧 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