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幼儿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句,如“豆浆”“爸爸”“不让”等。
-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能够清晰、连贯地讲述故事中的情节。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述、互动游戏等多种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幼儿体会故事中蕴含的亲情,培养幼儿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的良好品德,激发幼儿对家人的爱。
- 教学重点
-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爸爸和孩子之间的情感。
- 让幼儿学会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 教学难点引导幼儿深入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并能在生活中践行关心家人的行为。
- 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 角色扮演法: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体验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 提问引导法:通过提问,启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 故事《不让爸爸喝豆浆》的图片若干。
- 制作豆浆的视频或动画片段。
- 豆浆模型或实物。
- 爸爸、孩子的头饰若干。
- 教师手持豆浆模型或实物,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引导幼儿说出“豆浆”。
- 播放制作豆浆的视频或动画片段,让幼儿观察豆浆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激发幼儿的兴趣。
- 教师出示故事图片,按照图片顺序,生动地讲述故事《不让爸爸喝豆浆》:
- 早晨,阳光洒进窗户,妈妈煮了一锅香喷喷的豆浆。
- 爸爸刚要端起碗喝豆浆,宝宝跑过来,一把抢过碗说:“爸爸,不许喝!”
- 爸爸惊讶地问:“为什么呀?”
- 宝宝说:“豆浆是妈妈辛苦做的,爸爸不能喝。”
- 爸爸笑着说:“那宝宝想让谁喝呀?”
- 宝宝想了想,把豆浆端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您喝。”
- 妈妈开心地笑了,爸爸也欣慰地笑了,一家人幸福地喝着豆浆。
- 讲述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幼儿,如:“宝宝为什么不让爸爸喝豆浆呀?”“宝宝最后把豆浆给谁喝了?”引导幼儿关注故事内容。
- 再次展示故事图片,和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组织幼儿讨论:
- “宝宝做得对不对呀?为什么?”引导幼儿理解宝宝关心妈妈、尊重长辈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
- “如果你是宝宝,你会怎么做呢?”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教师总结:宝宝很爱妈妈,也懂得尊重长辈,我们要向宝宝学习,关心家人,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 给幼儿分发爸爸、孩子的头饰,邀请几位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和宝宝,进行故事表演。
- 其他幼儿认真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评价表演情况,如:“你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哪个地方表演得最好?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通过评价,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更换不同的幼儿进行表演,让更多的幼儿参与到角色扮演中来,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 “我来问,你来答”游戏
- 教师提问:“宝宝为什么要抢爸爸的豆浆呀?”让幼儿回答:“因为豆浆是妈妈辛苦做的。”
- 教师再问:“那宝宝把豆浆给谁喝了?”幼儿回答:“给妈妈喝了。”
- 游戏可以多轮进行,变换不同的问题,巩固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 “传递豆浆”游戏
- 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教师将豆浆模型或实物交给一位幼儿。
- 游戏开始,幼儿依次将手中的“豆浆”传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同时说:“豆浆豆浆我爱你,传给你呀传给你。”
- 当教师说“停”时,拿着“豆浆”的幼儿要模仿故事中宝宝的语气说一句话,如:“这豆浆是妈妈做的,爸爸不能喝。”或者说一句关心家人的话。
- 通过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同时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 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故事的重点和学习的收获,如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等。
- 鼓励幼儿回家后,给爸爸妈妈倒一杯水、捶捶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家人的爱。
- 在美工区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制作一幅关于家人的画,并和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和家人之间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二)讲述故事(10分钟)
(三)理解故事(8分钟)
(四)角色扮演(15分钟)
(五)互动游戏(9分钟)
(六)总结延伸(5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故事《不让爸爸喝豆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在角色扮演和互动游戏环节,幼儿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更好地理解了故事内容,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幼儿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亲情教育,懂得了关心家人、尊重长辈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如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家园共育的效果,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标签: #不让爸爸喝豆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