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
- 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完成艺术创作。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
- 难点: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艺术家的原作、照片、影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
-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教学过程
- 导入(5 分钟)
-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艺术家的原作、照片、影像等,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原来的模样”,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 欣赏与分析(10 分钟)
- 教师展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达利的《记忆的坚持》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 创作实践(40 分钟)
- 教师提供一些素材,如旧照片、旧报纸、旧书籍等,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件或几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进行艺术创作,可以选择绘画、摄影、拼贴等形式。
-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 展示与评价(15 分钟)
-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 其他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作成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 课堂总结(10 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美、创造美。
- 学生整理自己的作品和材料,下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分析、创作等环节,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世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通过艺术创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原来的模样”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创作中获得成就感。
标签: #寻找原来的模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