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认识超市中常见的商品标价方式,准确读取价格信息。
- 学会运用加减法进行简单的购物预算和交易计算。
- 了解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及其换算关系,并能在购物情境中正确使用。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交流与协作能力,增强其社会交往意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 培养学生合理消费、节约用钱的良好习惯和理财意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掌握超市商品价格的读取与计算,以及人民币的使用和换算。
- 能够根据给定的预算进行合理的购物选择。
- 教学难点
- 理解并运用加减法解决复杂的购物找零问题。
- 引导学生在购物过程中综合考虑价格、质量、需求等因素,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
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创设超市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购物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参与购物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
- 模拟超市场景,包括货架、商品标签、收银台等。
- 准备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若干、购物清单、计算器等道具。
-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超市商品图片、价格信息及相关数学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 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展示热闹的购物场景和琳琅满目的商品🎬
- 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在超市里都买过什么东西呀?”引导学生回忆购物经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超市购物🛒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超市商品标签,介绍价格的表示方法,如“¥15.80”表示 15 元 8 角🧾
- 讲解人民币的面值及换算关系,如 1 元 = 10 角,1 角 = 10 分,并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 结合超市购物的情境,讲解加减法在购物计算中的应用,如计算商品总价、找零金额等🧮
(三)模拟购物活动(30 分钟)
-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和一名收银员。
- 为每个小组分配一定金额的“购物资金”,并发放购物清单📜
- 各小组进入模拟超市,根据购物清单选择商品,组长负责记录所选商品的名称、价格,并计算总价。
- 购物结束后,各小组到收银台结账,收银员进行收款、找零操作,其他组员进行监督🧾💰
-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存在的问题和亮点🌟
(四)交流与分享(10 分钟)
活动结束后,组织各小组进行交流分享。
- 每个小组汇报购物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如遇到的困难、解决方法以及对价格计算的理解🧐
- 分享在购物过程中如何根据预算合理选择商品,有没有发现性价比高的商品等😃
引导学生对其他小组的购物情况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五)课堂总结(5 分钟)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超市购物中涉及的价格读取、人民币换算、加减法计算等知识📑
- 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对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六)课后作业(5 分钟)
- 让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并记录购物过程和花费情况📝
- 思考如果有一定的优惠活动,如满减、打折等,该如何计算实际支付金额🧮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在模拟超市购物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法的运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但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个别小组出现了秩序混乱的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管理,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还需要在课后给予更多的辅导和练习,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总体而言,本次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标签: #超市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