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 引导学生诵读《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培养语感。
-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如体裁、表现手法等。
-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 难点
- 《诗经》简介
-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 311 篇,6 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 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 表现手法
- 《关雎》诵读与讲解
-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 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诵读节奏。
- 逐句讲解诗歌大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雎鸠鸟在河中小洲上欢快鸣叫的场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引出了男子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爱慕之情💕。
-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美好爱情,感受那种纯真质朴的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朗读、倾听、评价。
- 《蒹葭》诵读与讲解
- 按照《关雎》的教学方法,进行诵读和讲解。
- 讲解诗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了深秋时节芦苇苍苍、白露成霜的景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寻,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 让学生感受诗歌营造的空灵、朦胧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执着情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 教师总结:内容上都与爱情有关,但《关雎》情感较为直白,《蒹葭》更显含蓄朦胧;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赋、比、兴,《关雎》以雎鸠起兴,《蒹葭》以蒹葭起兴,都营造出了独特的氛围🎊。
- 背诵《关雎》和《蒹葭》。
- 选择《诗经》中的一首其他诗歌,尝试理解并诵读给家人听👨👩👧👦。
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韵味,领会《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去领略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大家知道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对啦,诗经》,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那《诗经》里都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诗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的世界吧!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即比喻,用彼物比此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兴,以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下文对淑女的追求😉。
(三)诗歌诵读与讲解(20 分钟)
(四)小组讨论(10 分钟)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了解了它的基本知识,诵读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经典诗歌。《诗经》就像一座宝库,里面还有许多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希望大家课后能继续诵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传承和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标签: #小学《诗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