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家长的地形教学设计,开启孩子地理探索的奇妙之旅

jiayaozb.com33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孩子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 能够识别不同地形的特点,并能在地图上指出相应地形区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 引导孩子学会运用地图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孩子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世界的好奇心。
    • 让孩子认识到地形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各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及区分。
      • 如何引导孩子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地形。
    2. 教学难点
      • 帮助孩子理解不同地形形成的原因。
      • 培养孩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地形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不同地形的风貌,让孩子有更直观的感受。
      2. 小组合作法:组织孩子分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地形知识。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孩子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精彩的自然风光视频,视频中展示了广袤的平原、雄伟的山脉、起伏的丘陵等不同地形。
      2. 提问孩子:“视频中出现了哪些不同的地面形态呀?”引导孩子观察并积极发言,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

      (二)新授(25 分钟)

      1. 地形类型介绍
        • 利用准备好的地形图片,依次向孩子介绍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这五种地形类型。
        • 平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图片,讲解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比如我国的东北平原,是重要的农业产区。
        • 高原:呈现青藏高原的图片,说明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顶面较为平坦,像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有独特的高原气候和生态系统。
        • 山地:拿出山地的图片,指出山地地势起伏很大,坡度陡峻,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上,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 丘陵:展示丘陵地区的图片,讲解丘陵海拔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坡度较缓,连绵起伏,我国东南地区多丘陵。
        • 盆地:通过盆地剖面图或图片,说明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像四川盆地,物产丰富。
        • 每介绍一种地形,都让孩子观察图片,描述其特点,教师再进行总结和补充。
      2. 地形特点比较
        • 将五种地形的图片放在一起,让孩子分组讨论它们的异同点。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如下:|地形类型|海拔高度|地势起伏|| ---- | ---- | ---- ||平原|较低(一般 200 米以下)|平坦开阔||高原|较高(一般 500 米以上)|顶面平坦||山地|较高(一般 500 米以上)|起伏大,坡度陡||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坡度较缓,连绵起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
        • 让孩子根据表格内容,再次加深对不同地形特点的理解。

        (三)地图识别地形(20 分钟)

        1. 拿出一幅中国地形图,向孩子介绍地图的比例尺、方向等基本要素。
        2. 引导孩子在地图上寻找不同的地形区域,让孩子找出东北平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
        3. 提出问题:“如何在地图上判断一个地方是山地还是平原呢?”鼓励孩子观察等高线等地图标识,思考并回答。
        4. 教师讲解通过等高线疏密来判断地形起伏,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可能是山地;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平坦,可能是平原等。
        5. 让孩子在地图上自主识别一些其他的地形区域,并与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地形形成原因探索(15 分钟)

        1. 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孩子介绍地形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通过播放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视频,让孩子直观感受板块碰撞、挤压如何形成山脉等地形。
          • 外力作用:像风力、流水、冰川等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展示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等图片,讲解外力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2. 举例说明一些常见地形的形成原因,比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黄河下游的平原是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
        3. 让孩子分组讨论身边熟悉的地形可能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4.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1. 与孩子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五种地形类型的特征、在地图上的识别方法以及地形形成的原因。
          2. 强调地形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重要影响,如平原适合发展农业,山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等。
          3. 鼓励孩子课后继续观察身边的地形,思考相关的地理问题。

          (六)课后作业

          1. 让孩子绘制一幅简单的家乡地形简图,并标注出主要的地形类型。
          2. 寻找一些关于地形的科普书籍或视频,与家长一起阅读观看,并交流心得。

          教学延伸

          1.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带领孩子到附近的山区或平原等地,实地观察不同地形的特点,让他们亲身体验地形的差异。
          2. 开展地形拼图比赛等趣味活动,进一步巩固孩子对地形类型的认识。

          通过这样精心设计的家长地形教学设计,让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启地理探索的大门,了解神奇的地形世界,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标签: #家长的地形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