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朗润”“酝酿”“卖弄”等。
-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路。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培养语感。
-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珍惜青春时光。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并能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和语言表达出来。
- 理解作者如何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个人情感,做到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
-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培养语感。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讲授法:对文中的生字词、文学常识等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积累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 播放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视频中展示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盛开、鸟儿欢唱的画面,如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鲜艳的花朵竞相绽放,草地上孩子们欢快地放风筝等,配上轻柔优美的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
-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呀?”引导学生回答出春天,然后继续提问:“你们喜欢春天吗?为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印象,从而引出课题《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 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33 年,当时作者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但作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于是写下了这篇充满希望和力量的文章,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如“涨(zhǎng)起来”“散(sǎn)在草丛里”等。
- 思考并回答问题:文章围绕春天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文章围绕春天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个部分,可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绘春”部分是文章的重点,详细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 分钟)
学习“春草图”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春草图”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春草的?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视觉角度写春草的“嫩绿”“软绵绵”,从触觉角度写“坐上去,躺下来,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从味觉角度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听觉角度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 总结写作特点:作者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春草的特点,把春草写得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嫩嫩的”“绿绿的”“偷偷地”“钻”等词语,赋予春草以人的情感和动作,突出了春草的生机勃勃。
- 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段描写夏天小草的文字,字数在 100 字左右。
学习“春花图”
- 指名朗读“春花图”,思考:作者描写春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
-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顺序是从上到下,从树上的花写到地上的野花,从色彩方面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从数量方面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从气味方面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从声音方面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 总结写作特点: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比喻和排比,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的艳丽色彩;“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 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描写春花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背诵这一部分。
学习“春风图”
- 学生轻声朗读“春风图”,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风的?
- 分析:从触觉角度写“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温暖柔和;从嗅觉角度写“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写出了春风的芬芳;从听觉角度写“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写出了春风中充满生机的声音。
- 总结写作特点:调动多种感官,全方位地描写春风,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春风的美好,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如“吹面不寒杨柳风”,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 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春风拂面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习“春雨图”
- 默读“春雨图”,思考:这段文字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雨的?
- 分析:从视觉角度写“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的细密;从听觉角度写“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写出了春雨中的宁静氛围。
- 总结写作特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特点,通过对雨中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 让学生仿照“春雨图”的写法,写一段描写秋雨的文字,注意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和修辞手法。
学习“迎春图”
- 有感情地朗读“迎春图”,思考:这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引导学生分析:描绘了春天里人们迎春的热闹场景,如“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展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 总结写作特点:运用短句,节奏明快,富有活力,表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 提问学生:从这部分内容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人们积极生活态度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7 分钟)
- 总结全文: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色,文章通过描绘春天的五幅图画,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在写作上,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官,抓住景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拓展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春天里的一次难忘经历,可以是一次春游、一次观察春天的变化等,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全文,并默写“春草图”“春花图”部分。
-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 500 字。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这篇文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情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并进行小练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
就是一份完整的初中语文《春》的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实际进行适当调整。 📖
标签: #师范生教学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