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并找出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方程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学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 熟练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准确求解方程。
- 难点
-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尤其是较为复杂的问题。
- 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问题的思维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场景图片,如购物打折、行程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应用方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以一个简单的购物问题为例:某商店出售一种商品,每件售价为100元,可盈利25%,求该商品的+++。
- 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售价 = +++ + 利润。
- 设该商品的+++为x元,根据利润 = +++×利润率,可列出方程:x + 0.25x = 100
-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
- 合并同类项:1.25x = 100
- 系数化为1:x = 100÷1.25 = 80(元)
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 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设未知数: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 找等量关系:找出题目中蕴含的等量关系。
- 列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 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 检验:将解代入原方程或实际问题中进行检验。
- 作答:写出答案。
(三)例题讲解(20分钟)
例: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而行,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而行,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小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 引导学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顺流时间2小时,逆流时间2.5小时,水流速度3千米/小时。所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 设未知数: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
- 找等量关系:顺流速度×顺流时间 = 逆流速度×逆流时间顺流速度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水流速度,即(x + 3)千米/小时;逆流速度 =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 水流速度,即(x - 3)千米/小时。
- 列方程:2(x + 3) = 2.5(x - 3)
- 解方程:
- 去括号:2x + 6 = 2.5x - 7.5
- 移项:2x - 2.5x = -7.5 - 6
- 合并同类项:-0.5x = -13.5
- 系数化为1:x = 27(千米/小时)
- 检验:将x = 27代入原方程,左边 = 2×(27 + 3) = 60,右边 = 2.5×(27 - 3) = 60,左边 = 右边,所以x = 27是原方程的解。
- 作答: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是27千米/小时。
(四)课堂练习(15分钟)
- 某班有学生45人,会下象棋的人数是会下围棋人数的3.5倍,两种棋都会及两种棋都不会的人数都是5人,求只会下围棋的人数。
- 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相距6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2小时后相遇,若甲比乙每小时多骑2.5千米,求乙的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解题的关键——找等量关系。
-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在解应用方程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如认真审题、正确设未知数、准确找出等量关系等。
(六)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 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方程来解决,并尝试列出方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但在分析较复杂的等量关系时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提供一些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应用意识。😃
标签: #初中解应用方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