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诗经总体讲解教学设计

jiayaozb.com33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包括其地位、产生年代、编订者等。
  • 熟悉《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并能准确判断诗句中所运用的手法。
  • 理解《诗经》中部分经典诗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体会其艺术魅力。
  1.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感受《诗经》的韵律美,培养语感。
  •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眼光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体会《诗经》中所反映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风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 深入理解《诗经》中部分经典诗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1.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赋、比、兴手法的特点,并能在具体作品中灵活运用。
  • 体会《诗经》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感受其跨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表现手法等,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系统的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古代社会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经》,它宛如一部古老的画卷,向我们展现了数千年前古代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和细腻真挚的情感世界,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的世界,去探寻它的独特魅力😃。

(二)《诗经》基本知识讲解(10 分钟)

  1. 《诗经》的地位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
  1. 《诗经》的产生年代
  • 大约产生于公元前 11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的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
  •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重要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1. 《诗经》的编订者
  • 诗经》的编订者,历史上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经过周朝乐官的采集、整理而成,这些乐官在民间广泛收集诗歌,然后进行筛选、编订,最终形成了这部经典之作。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讲解(15 分钟)

  •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叙事,如《氓》中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弃的全过程;也可以写景,如《蒹葭》中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秋景的描写;还可以抒情,如《关雎》中“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直接抒发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 请同学们找出《氓》中运用赋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 比即比喻,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以达到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硕鼠》中将剥削者比作大老鼠,形象地揭露了剥削者的贪婪和丑恶。
  • 让学生说说自己读过的运用比的手法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用于诗歌开头,借助其他事物为诗歌营造氛围,奠定情感基调,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
  • 请同学们分析《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兴的作用😃。

(四)经典诗篇赏析(20 分钟)

  1. 《关雎》赏析
  • 学生集体诵读《关雎》,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小组讨论: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爱情故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 小组代表发言:这首诗讲述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美丽姑娘的爱慕追求,最终得偿所愿的爱情故事,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如开头以雎鸠和鸣起兴,为下文写君子追求淑女营造了和谐美好的氛围;诗中对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铺陈叙述,运用了赋的手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淑女比作美好的事物,运用了比的手法。
  • 教师总结:《关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和巧妙的表现手法,成为了《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1. 《蒹葭》赏析
  • 学生自由朗读《蒹葭》,思考: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请一位同学分享自己的理解: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朦胧、凄清的意境,诗人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伊人”的执着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重章叠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同时也深化了诗人的情感,突出了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五)课堂小结(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了解了它的基本知识,学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赏析了《关雎》和《蒹葭》这两首经典诗篇。《诗经》如同一座巍峨的文学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情感,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够继续深入阅读《诗经》,感受它的魅力,让这份古老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关雎》和《蒹葭》。
  2. 从《诗经》中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篇,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

标签: #诗经总体讲解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