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描写景物的好词好句。
- 了解颐和园的地理位置和主要景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交流,体会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 学习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颐和园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
- 教学难点
- 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的,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古老的建筑、秀丽的风景,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
-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颐和园有多少了解呢?谁能说一说?(请几位同学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长廊 柱子 神清气爽 栏杆 佛香阁 金碧辉煌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堤岸 雕刻 狮子
-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板书: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精读课文,感受美景(20分钟)
学习第2自然段——长廊
- 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一眼望不到头”“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等,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丽。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长廊的特点。
- 多媒体展示长廊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廊的魅力,引导学生背诵第2自然段。
学习第3自然段——万寿山
-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万寿山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从山顶、半山腰、山脚下三个方面描写了万寿山。(板书:山顶、半山腰、山脚下)
- 抓住关键词句“佛香阁”“排云殿”“葱郁的树丛”“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等,体会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 多媒体展示万寿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4自然段——昆明湖
- 学生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昆明湖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静”和“绿”两个特点,以及“像镜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像一块碧玉”等词句,体会昆明湖的美。
- 多媒体播放昆明湖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昆明湖的宁静与美丽,指导学生朗读。
(四)小组合作,交流写法(10分钟)
- 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写作方法:
- 按照游览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晰。
- 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如长廊的长、万寿山的雄伟、昆明湖的静和绿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内容,总结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作者的写作方法。
-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景物,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有了深刻的感受,基本掌握了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了颐和园的美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方法的运用上,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标签: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