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对象。
- 熟练掌握会计等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经济业务分析。
- 准确识别会计要素,掌握各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征。
- 学会设置会计科目,了解会计科目的级次和编号。
- 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能够正确编制会计分录。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借助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和动手能力。
-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 树立学生严谨、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观念。
-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
- 教学重点
- 会计等式的理解和应用。
- 会计要素的识别和分类。
-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和方法。
-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编制。
- 教学难点
- 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对经济业务的影响。
- 借贷记账法中账户的结构和记账方向的确定。
- 复合会计分录的编制及试算平衡的运用。
- 讲授法:讲解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
- 实践教学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
- 会计的概念
- 讲解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 强调会计的基本特征,如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等。
- 会计的职能
- 介绍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 通过举例说明核算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监督职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
- 会计的对象
- 讲解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业的资金运动。
- 以一个简单的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为例,如企业筹集资金、购买设备、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分配利润等,帮助学生理解资金运动的过程。
- 会计等式的概念
- 讲解会计等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说明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某一特定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平衡关系。
- 会计等式的应用
- 通过案例分析,如企业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资金、从银行借入款项、购买原材料等经济业务,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使学生理解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化情况。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 会计要素的概念
- 讲解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
- 介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六大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 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征
- 分别详细讲解每个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征。
- 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按偿还期限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收入按性质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费用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利润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
- 通过举例和图表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会计要素的分类和特征。
- 会计科目的概念
- 讲解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 强调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进行账务处理的依据。
- 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 介绍会计科目设置的原则:合法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
-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这些原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中的应用。
- 会计科目的分类
- 按照会计科目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分为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科目。
- 按照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分类,分为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
- 通过举例和图表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方法。
- 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讲解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以借贷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 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 介绍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账户的结构。
- 资产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负债类账户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所有者权益类账户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似;成本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损益类账户中收入类账户贷方登记增加额,借方登记减少额,期末无余额,费用类账户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无余额。
- 通过举例和图表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账户的结构。
-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 讲解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 通过实际案例,如企业购买原材料、支付货款等经济业务,引导学生分析并编制会计分录,让学生掌握记账规则的应用。
- 会计分录的编制
- 介绍会计分录的概念和编制步骤。
- 以一些简单的经济业务为例,详细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包括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判断记账方向和确定金额等步骤。
-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编制会计分录,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 试算平衡的概念
讲解试算平衡是根据会计等式和记账规则,通过对所有账户的发生额和余额进行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
- 试算平衡的分类
- 介绍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
- 发生额试算平衡的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 = 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余额试算平衡的公式为:全部账户借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 全部账户贷方期末(初)余额合计。
- 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 以某企业本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例,讲解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
- 引导学生根据已编制的会计分录,计算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填入试算平衡表中进行试算平衡。
- 通过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正确性检查方法。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对象、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借贷记账法和试算平衡等。
-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会计等式的应用、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会计分录的编制等。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多做练习题,加深对会计基础的理解和掌握。
- 书面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如根据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计算会计等式中各要素的金额、编制试算平衡表等,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实践作业:让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撰写参观报告。
- 教材: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通用教材《会计基础》。
- 多媒体课件:制作包含文字、图片、图表、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课件,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 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实际企业的会计案例,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 教学软件:使用会计模拟实训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企业财务报表的图片,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引发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好奇和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报表是怎么来的吗?会计在企业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会计的重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会计基础理论讲解(20 分钟)
(三)会计等式(15 分钟)
(四)会计要素(20 分钟)
(五)会计科目(20 分钟)
(六)借贷记账法(25 分钟)
(七)试算平衡(15 分钟)
(八)课堂小结(5 分钟)
(九)课后作业(5 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会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操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会计核算技能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会计基础的一些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在编制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时还存在一些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针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的讨论效果不太理想,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小组讨论的效率和质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仍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
标签: #中职会计基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