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春教学设计

jiayaozb.com430

教学目标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朗润”“酝酿”“卖弄”等。
  • 熟练掌握文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其表达效果。
  • 能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风格。
  1. 思维发展与提升
  • 通过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表达,发展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 鼓励学生对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内涵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创新思维和合作探究能力。
  1. 审美鉴赏与创造
  • 欣赏文中描绘的春天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审美情趣。
  • 学习作者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方法,提高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用文字描绘心中的美好景象,进行初步的文学创作。
  1. 文化传承与理解
  • 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风格,感受中国现代散文的魅力。
  • 体会文中蕴含的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传承积极向上的文化精神。
  • 引导学生珍惜春天般美好的时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
  • 理解文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能学以致用。
  1. 教学难点
  • 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3. 问题引导法: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 播放一段春天美景的视频,展示春天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春天吗?
  3. 引出课题《春》,并介绍作者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思考并回答问题:
  • 文章围绕“春”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 文章围绕“春”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 盼春部分(第1自然段):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 绘春部分(第2 - 7自然段):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个方面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 赞春部分(第8 - 10自然段):作者用三个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新、美、力。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20分钟)

学习“盼春”部分(第1自然段)

  • 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欢快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学习“绘春”部分

  • 春草(第2自然段)
  •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春草的语句,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春草?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视觉(“嫩嫩的,绿绿的”)、触觉(“软绵绵的”)、味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三个方面描写了春草。
  • 分析“偷偷地”“钻”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 指导朗读,读出春草的生机勃勃。
  • 春花(第3自然段)
  • 自由朗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春花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嗅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听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三个角度描写了春花,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
  • 分析“闹”字的表达效果,体会春花的繁茂、鲜艳和充满活力。
  • 指导朗读,读出春花的烂漫。
  • 春风(第4自然段)
  • 有感情地朗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春风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嗅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听觉(“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三个方面描写了春风。
  • 分析文中描写春风的语句,体会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 指导朗读,读出春风的温暖、轻柔。
  • 春雨(第5自然段)
  •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春雨的语句,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春雨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视觉(“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听觉(“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两个方面描写了春雨,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 分析“斜织”一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春雨的细密、轻盈。
  • 指导朗读,读出春雨的温柔、绵长。
  • 迎春(第6 - 7自然段)
  • 指名朗读,思考:这一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描绘了一幅春天里人们迎春的欢乐画面,表现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活力和希望。
  • 分析文中描写人们迎春活动的语句,体会人们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指导朗读,读出欢快、活泼的气氛。

学习“赞春”部分(第8 - 10自然段)

  • 齐声朗读,思考:作者用了哪三个比喻来赞美春天?分别突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赞美春天的“新”;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赞美春天的“美”;用“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赞美春天的“力”。
  • 分析这三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 指导朗读,读出激昂、豪迈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0分钟)

  1. 分组讨论: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3. 教师总结归纳:文章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让学生仿照课文的描写手法,描绘自己心中的一个季节。
  2. 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3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字词、修辞手法、景物描写方法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 强调学习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优秀的写景散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七)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以“秋天”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写景作文,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描写手法。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感受到作者笔下春天的美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描写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作品虽然有一定的创意,但在描写的细腻程度和语言的运用上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写作训练。

标签: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