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描绘的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 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句含义,感受草原的壮美景色。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 播放一段草原风光的视频,画面中展现出广袤无垠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景色吗?”引导学生说出草原,从而引出课题《敕勒川》。
- 简单介绍《敕勒川》是北朝民歌,它描绘了北方大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 教师范读《敕勒川》,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和节奏是否正确。
-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三)理解诗句,体会意境(15分钟)
逐句讲解诗句含义
- “敕勒川,阴山下”:敕勒族居住的平川,就在阴山脚下,让学生了解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引导学生想象天空如帐篷般笼罩大地的画面。
-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描绘出天地相连、一望无际的景象。
-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通过描述动态画面,感受草原的生机与活力。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这幅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
-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草原风光图,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壮美和生机勃勃,同时也体会到了敕勒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四)朗读感悟,情感升华(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草原的壮美和诗歌的情感?
-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重音等。
- 语速:前两句稍慢,表现出草原的辽阔;后三句稍快,突出风吹草动、牛羊显现的动态。
- 语调:“天苍苍,野茫茫”语调上扬,表现出天空的高远和原野的广阔;“风吹草低见牛羊”语调下沉,富有画面感。
- 重音:“苍苍”“茫茫”“见”等字可适当加重读音,突出重点。
-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闭眼倾听,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 全班配乐朗读(播放轻柔的草原音乐),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达到情感升华。
(五)背诵诗歌(5分钟)
- 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描绘的画面,结合朗读时的节奏和情感,尝试背诵诗歌。
- 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由背诵,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巩固记忆。
(六)课堂小结(3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重点总结《敕勒川》的诗歌意境、朗读技巧和背诵方法。
- 再次强调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欣赏古代诗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并默写《敕勒川》。
- 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中的画面,写一篇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公开课教学,学生对《敕勒川》这首诗歌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视频导入、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方面,还可以更加深入,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
标签: #敕勒川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