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登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jiayaozb.com4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登楼》这首诗。
  •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歌主旨。
  •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学习诗歌意象运用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创作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和主旨。
  • 体会诗歌中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1. 教学难点
  • 深入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尤其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准确解读诗歌中一些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讲授法:对诗歌的背景知识、重点字词、表现手法等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中,更好地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唐诗宋词犹如璀璨的明珠,杜甫的诗歌以沉郁顿挫、忧国忧民著称,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登楼》,领略他独特的诗歌魅力。(板书课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真实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其作品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登楼》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吐蕃仍不断侵扰边境,国家局势依然动荡不安,诗人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饱含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朗读情况。
  4. 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理解诗句,疏通文意(10分钟)

  1.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解决疑难问题。
  3.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
  • 重点字词
  • “伤客心”:指诗人客居他乡,心中伤感。
  • “万方多难”:指国家处于多灾多难的境地。
  • “锦江”:在成都城南,为岷江支流。
  • “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
  • “北极”:北极星,这里象征朝廷。
  • “终不改”:终究不会改变。
  • “西山寇盗”:指吐蕃。
  • “后主”:指蜀汉刘禅。
  • “祠庙”:祭祀刘备的庙。
  • “《梁甫吟》”:古乐府篇名,这里指杜甫自比诸葛亮,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 诗句翻译
  • 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
  • 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 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扰。
  • 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

(五)赏析诗歌,体会意境(12分钟)

  1. 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诗人登上高楼,繁花似锦,本应赏心悦目,为何却“伤客心”呢?(引导学生思考“万方多难”与“伤客心”的联系,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 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描绘了锦江两岸生机勃勃的春色和玉垒山上变幻莫测的浮云,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3. 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北极朝廷”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对国家政权稳固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吐蕃侵扰的担忧。)
  4. 尾联“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深意?(引导学生了解刘禅的典故,理解诗人借古讽今,感慨自己空怀济世之心,却无处施展抱负的悲愤之情。)

(六)总结诗歌主旨(3分钟)

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之景,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诗人借景抒情,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现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七)课堂小结(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杜甫的《登楼》,通过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和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古典诗词,感受其中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登楼》。
  2. 以“读《登楼》有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抒发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登楼》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逐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 采用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旨,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不足之处

  1. 在讲解诗歌中的典故时,虽然引导学生了解了典故的含义,但对于典故在诗歌中的作用分析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2. 在课堂提问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略显不足,有些问题学生没有充分思考就被要求回答,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深化。
  3.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改进措施

  1. 对于诗歌中的典故,今后将增加更多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典故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和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2. 在课堂提问时,合理控制时间,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小组讨论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参与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古典诗词。💪

标签: #《登楼》教学设计及反思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