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幼儿了解元宵节搓元宵的习俗,知道元宵是圆形的。
- 引导幼儿学习用团圆、搓圆的方法制作元宵,锻炼手部精细动作。
-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为元宵添加不同的表情和装饰。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欣赏和实践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幼儿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元宵节的欢乐氛围,体验制作元宵的乐趣,激发幼儿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 培养幼儿耐心、细心的良好品质。
- 教学重点
- 掌握搓元宵的正确方法,制作出圆润的元宵。
- 能够运用各种材料为元宵添加丰富的表情和装饰。
-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制作出富有创意的元宵作品。
- 在小组合作中,协调幼儿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 直观教学法:通过展示元宵实物、制作元宵的视频等,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元宵的外形和制作过程。
- 示范讲解法:教师亲自示范搓元宵的动作和技巧,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幼儿更清晰地掌握方法。
- 实践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元宵,在实践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和创造力。
- 小组合作法:将幼儿分成小组进行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经验准备:幼儿提前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和习俗。
- 物质准备
- 超轻黏土、彩泥、颜料、小珠子、亮片等各种制作元宵的材料。
- 塑料小刀、小勺子、盘子等工具。
- 元宵实物若干、制作元宵的视频。
- 展示架、作品展示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3分钟)
- 播放欢快的元宵节音乐,营造节日氛围。
-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快到元宵节啦,你们知道元宵节有什么特别的活动吗?”引导幼儿回忆并回答。
- 展示元宵实物,让幼儿观察元宵的形状、颜色和质地,引出今天的活动主题——搓元宵。
(二)观察与讨论(5分钟)
-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元宵的外形,提问:“元宵是什么形状的呀?”“它看起来像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 播放制作元宵的视频,让幼儿再次观察制作过程,教师适时进行讲解:“我们要把糯米粉加水揉成面团,然后把面团分成小块,搓成圆圆的元宵。”
- 组织幼儿讨论:“除了我们看到的这种普通元宵,你还想制作出什么样的元宵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示范与讲解(5分钟)
- 教师示范搓元宵的方法:取一块超轻黏土或彩泥,放在手心,双手轻轻揉搓,边搓边转动,将其搓成圆形,提醒幼儿注意力度要适中,动作要连贯,尽量搓得圆润光滑。
- 示范如何为元宵添加表情和装饰:用颜料给元宵画上眼睛、嘴巴等表情,或者用小珠子、亮片等材料装饰元宵,让它变得更加漂亮。
- 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如使用塑料小刀时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等。
(四)实践操作(20分钟)
- 将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制作材料和工具。
- 幼儿开始制作元宵,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制作出与众不同的元宵,提醒幼儿注意卫生,保持桌面整洁。
- 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引导他们完成元宵的制作。
(五)小组合作与创意分享(10分钟)
- 每个小组将制作好的元宵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共同讨论如何摆放,组成一幅有趣的画面。
- 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分享制作元宵的快乐。“我做的元宵是笑脸,代表开心。”“我给元宵戴上了帽子,像个小厨师。”
- 教师引导幼儿为小组作品起一个有趣的名字,增强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归属感。
(六)作品展示与评价(7分钟)
- 请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介绍小组作品的创意和名字。
- 将小组作品展示在展示架上,组织其他幼儿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引导幼儿从元宵的形状、颜色、表情、装饰等方面进行评价,如:“你觉得哪个元宵最漂亮?为什么?”“这个元宵的表情很可爱,你喜欢吗?”
- 对幼儿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表扬幼儿的创意和动手能力,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
-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回顾搓元宵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和创意。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制作元宵,将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 布置课后小任务:让幼儿用画笔画出自己制作元宵的过程,下节课与小伙伴们分享。
教学延伸
- 在美工区投放更多制作元宵的材料,让幼儿继续进行创意制作。
- 开展“元宵节美食分享会”,让幼儿品尝自己制作的元宵以及其他传统元宵节美食,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 组织幼儿开展关于元宵节的主题绘画活动,将自己对元宵节的理解和感受用画笔表达出来。
注意事项
- 在使用颜料时,提醒幼儿注意不要将颜料弄到衣服或桌面上,如有不慎,及时用湿布擦拭。
- 确保制作材料的安全性,避免幼儿误食或因材料尖锐造成伤害。
- 关注幼儿的情绪和参与度,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标签: #搓元宵中班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