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新嫁娘》的基本内容,准确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含义。
- 熟练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提升文言文的诵读和书写能力。
- 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新嫁娘形象,感受唐代诗歌细腻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诗歌进行拓展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 让学生体会新嫁娘初入夫家的微妙心理,感受传统文化中家庭++和人情世故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新嫁娘的心理变化。
-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诗歌。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诗歌中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含蓄的寓意,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 体会诗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背景,感受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教学方法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内容和表现手法等知识,帮助学生系统掌握。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特点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和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古代,女子出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位唐代新嫁娘的世界,去感受她初入夫家时的种种心情,请大家欣赏一段古代婚礼的视频片段🎬,一起感受一下那热闹而庄重的氛围。(播放视频)
视频看完了,大家是不是对古代的婚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当一位年轻的女子成为新嫁娘,她在新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建的《新嫁娘》,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王建,唐代诗人,他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所以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他的作品多以乐府诗见长,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新嫁娘》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生活片段,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和家庭生活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新娘嫁入夫家后,要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这首诗正是抓住了新娘这一特殊身份和心理,生动地展现了她微妙的内心世界。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7分钟)
- 教师范读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
- 学生跟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小声跟读一遍,感受诗歌的韵律。
- 学生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体会诗歌的语感。
- 指名朗读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指名朗读,评价后再请其他同学朗读,直到读得较为准确流畅)
- 全班齐读让我们一起齐读这首诗,读出诗歌的整体韵味。
(四)字词释义与疏通文意(10分钟)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含义。
-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
- “三日入厨下”: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
- “洗手作羹汤”:“羹汤”,泛指菜肴,这句是说新娘洗净手开始做羹汤。
- “未谙姑食性”:“谙”,熟悉。“姑”,指婆婆。“食性”,口味,意思是新娘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
- “先遣小姑尝”:“遣”,让。“小姑”,丈夫的妹妹,这句是说先让小姑品尝羹汤。
请学生逐句翻译诗歌,教师适时纠正和补充,疏通整首诗的文意。
(五)深入探究,分析诗歌(15分钟)
小组讨论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新嫁娘形象?她有着怎样的心理活动?
- 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新嫁娘的形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小组代表发言
- 第一小组代表: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聪明、细心又有些忐忑的新嫁娘形象,她初入夫家,为了能让婆婆满意,在做饭时很用心。“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表现出她因为不熟悉婆婆口味而有些担心,所以先让小姑品尝,想通过小姑了解婆婆的喜好,可见她的心思细腻。
- 教师点评:分析得很准确👍,抓住了新嫁娘的形象特点和心理活动。
-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小组认为诗歌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洗手作羹汤”这一细节,表现出新嫁娘对做饭这件事的认真态度。“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新嫁娘的谨慎和聪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小心翼翼又充满智慧的样子。
- 教师点评:很好👏,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效果。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都很精彩👏👏👏,这首诗通过对新嫁娘做饭这一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新嫁娘聪明伶俐、心思缜密的形象,她初入夫家,不熟悉婆婆的口味,却能想到先让小姑品尝羹汤,以此来迎合婆婆,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巧妙的细节安排,使新嫁娘的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却意味深长,体现了唐代诗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六)诵读感悟,体会情感(7分钟)
- 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思考:如何通过诵读表现出新嫁娘的心理变化?
- 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诵读设计,然后进行诵读展示。
- 一位同学:“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语速稍慢,语调平稳,表现出新嫁娘的认真和庄重。“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语速加快,语调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期待。
- 教师评价:你的诵读设计很有想法,通过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较好地表现了新嫁娘的心理。
教师进行诵读指导和示范,强调要读出新嫁娘的不同情感层次。
- 三日入厨下”,要读出一种新媳妇的规矩和认真;“洗手作羹汤”,语调稍缓,突出她的用心;“未谙姑食性”,语气中带着些许忐忑;“先遣小姑尝”,则要读出她的机灵和期待。
全班同学按照教师的指导,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诗歌,体会新嫁娘的情感世界。
(七)拓展延伸(5分钟)
- 请同学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新媳妇初到婆家还会有类似的心理和行为吗?与唐代新嫁娘有什么异同?
- 学生自由发言
- 一位同学:现代社会新媳妇初到婆家可能也会想给公婆留下好印象,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唐代新嫁娘通过做饭来表现,现在可能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主动帮忙做家务、关心家人等,相同的是都希望能融入新家庭,得到家人的认可。
- 教师点评:说得很有道理👍,能结合现代生活思考,看到古今的异同。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价值,时代在变,新媳妇初入婆家的方式和心理确实也在发生变化,但渴望被接纳、融入新家庭的心情是相似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八)课堂小结(3分钟)
今天我们学习了王建的《新嫁娘》,通过这首诗,我们认识了一位聪明可爱的唐代新嫁娘,感受到了她初入夫家时细腻而微妙的心理变化,诗歌运用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为我们展现了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小片段,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继续深入品味古典诗歌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九)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并默写《新嫁娘》。
- 以“现代新嫁娘”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现代新媳妇初到婆家的情景和心情,字数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嫁娘》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诵读、字词理解、诗歌分析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时,可以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更多古今文化现象,加深对传统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标签: #《新嫁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