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泊秦淮教学设计

jiayaozb.com610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泊秦淮》这首诗。
    •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 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等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语言,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晚唐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批判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
      • 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主题。
      •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
      •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历史教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
      4.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秦淮河夜景的视频,画面中灯火辉煌,游船穿梭,笙歌阵阵。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秦淮河,这是一条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河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动人的诗篇,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杜牧的脚步,一同走进他笔下的《泊秦淮》,去领略那独特的风情与深沉的感慨。🎬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 简要介绍作者杜牧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诗以清新俊逸、意境深远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抱负和责任感,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2. 介绍诗歌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牧在公元835年,任监察御史,离京赴扬州,途经秦淮河时所作,当时的晚唐,政治++,社会动荡,统治者却依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杜牧夜泊秦淮,目睹此景,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批判。📜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1.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

      (四)理解诗句,体会意境(12分钟)

      1. 逐句分析诗句含义
        • “烟笼寒水月笼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江水,月光洒在沙滩上,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出了秦淮河上朦胧、清冷的夜景,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氛围呢?(学生思考回答)对,营造出了一种凄凉、迷离的氛围。🌙
        • “夜泊秦淮近酒家”诗人的船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了岸边的酒家,这一句看似平淡,却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它暗示了当时社会的奢靡之风,人们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安危。🛶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这里的“商女”指的是歌女,歌女们唱着《玉树++花》,却不知道亡国的痛苦。《玉树++花》是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的一首艳曲,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诗人为什么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呢?难道真的是歌女们无知吗?(学生讨论回答)诗人是借此批判那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国家命运的达官贵人,他们沉迷于声色犬马,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才导致国家走向衰落,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晚唐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批判。🎶
      2.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描绘出秦淮河上的夜景以及诗人的感慨。(学生思考创作,然后同桌交流分享)
      3. (五)分析诗歌表现手法(8分钟)

        1. 借景抒情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烟、水、月、沙等景物,营造出朦胧、清冷的氛围,借此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感慨,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2. 化用典故“++花”即《玉树++花》,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化用典故,以“隔江犹唱++花”来讽刺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用典的好处是使诗歌内涵更加丰富,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小组讨论,深入探究(10分钟)

        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 诗中的“商女”真的不知亡国恨吗?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 这首诗仅仅是在批判商女吗?它还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联系当今社会,我们能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示?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 对于“商女”是否知亡国恨的问题,有的小组认为商女可能并不真正理解亡国的含义,她们只是为了生计而唱歌;而有的小组则认为商女其实是知道亡国之痛的,她们的演唱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风气,诗人这样写,是为了以小见大,批判整个社会的腐朽。👩‍🎤
          • 在探讨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时,学生们指出这首诗不仅批判了商女,更深刻地揭示了晚唐统治者的荒淫无道、醉生梦死,以及社会的++堕落,当时的社会,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享乐之中,不顾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 关于从诗歌中得到的启示,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们要居安思危,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有的说要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国家的发展;还有的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奢靡之风,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七)朗读背诵,总结全文(5分钟)

          1.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加深理解。
          2. 引导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3. 教师总结全文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通过描绘秦淮河的夜景,运用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晚唐统治者腐朽生活的批判,希望同学们能记住这首诗,更能从诗中汲取历史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2. 以“读《泊秦淮》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对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都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我也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收获。🤗

          标签: #《泊秦淮》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