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迂、拭、蹒跚”等。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第六自然段。
-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体会文章的情感和父子间深沉的爱。
- 分析文中描写“背影”的语句,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关爱他人的情感。
-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理解文章的主题。
- 学习作者描写“背影”的细腻手法,体会其作用。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等。
-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亲情,培养感恩之心。
教学方法
-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色。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父子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或许是我们的亲人、朋友,或许是陌生人,我们要走进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去感受一个特殊的背影,去体会那份深沉的爱。(板书课题:背影)
请大家回忆一下,在你们的记忆中,有没有一个让你难忘的背影呢?它是谁的背影?为什么会让你难忘?(请几位同学分享)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集《踪迹》,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是作者在祖母去世后,父亲又失业的情况下,回扬州奔丧,在与父亲分别时所写,当时作者在北大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思考: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哪几件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明确: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四件事:
-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 父亲送“我”到车站,照看行李,讲价钱,送“我”上车(为写“背影”做铺垫)。
- 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重点刻画“背影”,表现父子深情)。
- 分别时,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再次写“背影”,烘托父子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开篇点题,引出回忆,为下文写“背影”做铺垫。
- 第二部分(第 3 - 6 自然段):详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深情。
- 第三部分(第 7 - :写别后思念,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四)精读课文,品味情感(20 分钟)
研读“望父买橘”部分(第 3 - 6 自然段)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父亲的背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明确:作者从外貌、动作等方面描写父亲的背影,外貌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通过对父亲服饰的描写,突出了父亲的老境颓唐,动作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 请一位同学上台模仿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体会父亲的艰难。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如“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亲语言中蕴含的关爱之情。
研读“父子分手”部分(第 7 - 8 自然段)
- 学生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明确:这部分主要写了父子分别时的情景,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又怕茶房不妥帖,亲自送“我”上车,分别时,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部分表达了父子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敬爱。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我”的情感变化,从起初对父亲的不耐烦,到后来被父亲的爱所感动,体会亲情的珍贵。
研读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10 分钟)
- 出示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 学生思考: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聪明过分”“太聪明”是什么意思?
- 明确: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亲的愧疚和自责之情。“聪明过分”“太聪明”是反语,意思是自己当时自作聪明,没有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懊悔和感激。
-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亲情中的理解与包容。
(五)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写作特色(10 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色?
- 明确:
- 选材典型:选取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这一典型事例,表现父子深情,以小见大。
- 描写细腻: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等进行细致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如“望父买橘”部分的动作描写。
- 情感真挚:全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父子之间深沉的爱,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 线索清晰: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一件感人的事,写一个片段,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表现亲情。
- 展示学生的片段,进行简单的点评,鼓励学生珍惜亲情,关爱父母。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深沉的爱,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身边的亲情,用心去感受父母的爱,用行动去回报他们,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腻的笔触去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 600 字左右的作文,题目自拟,要求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时,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
在这堂关于《背影》的课上,我们一同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笔下那充满深情的世界,文中父亲艰难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如同一幅永恒的画面,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间💕,通过对文章的研读,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子间那份无需言语的深沉爱意,希望大家都能带着这份对亲情的珍视,在生活中用心去感受、去回报身边亲人的爱🥰。
标签: #名师 背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