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 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能说明理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复习正比例的知识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方法。“什么是正比例关系?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 引出课题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自行车每小时行10千米,需6小时;汽车每小时行30千米,需2小时。”引导学生观察速度和时间这两种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反比例。
(二)探究新知
- 教学例2(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让学生观察教材上的表格,思考并回答: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2)分析数量关系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引导分析: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速度越快,所需时间越短;速度越慢,所需时间越长,而且速度与时间的乘积(路程)总是一定的。(3)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 = k(一定)
- 对比正比例和反比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反比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三)巩固练习
- 基础练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 拓展练习给学生一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己找出成反比例的量,并说明理由,如:“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是反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强调反比例的关键要素:两种相关联的量,乘积一定。
(五)布置作业
- 教材课后练习题。
- 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反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掌握了反比例的概念,但在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练习中加强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标签: #反比例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