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哼唱《酸枣刺》的旋律,感受歌曲的节奏特点。
- 了解冼星海的生平及音乐创作风格,掌握歌曲中装饰音、切分节奏等音乐要素的运用。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聆听、哼唱、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和演唱能力。
-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抗日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学会演唱《酸枣刺》,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
- 了解冼星海的音乐贡献,感受其作品的艺术魅力。
- 教学难点
- 把握歌曲中的装饰音和切分节奏,准确表现歌曲的风格特点。
-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理解抗日时期的历史背景,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
教学方法
- 讲授法:讲解冼星海的生平、歌曲的创作背景等知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 欣赏法:通过播放《酸枣刺》的音频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 演示法:教师范唱歌曲,展示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技巧,为学生提供示范。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歌曲的特点、情感表达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哼唱、跟唱、分组演唱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抗日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画面中展现抗日军民的生活场景,同时播放激昂的抗日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 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这段影像资料展现了怎样的历史时期?你从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
-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冼星海的《酸枣刺》。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5分钟)
简要介绍冼星海的生平
- 冼星海是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他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自幼热爱音乐,早年留学法国,学习作曲、指挥,回国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
- 展示冼星海的照片,让学生对他有更直观的认识。
介绍《酸枣刺》的创作背景
- 《酸枣刺》是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创作的歌曲,是《生产大合唱》中的第三段,当时,延安的抗日军民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这首歌曲以生动的语言、明快的旋律,描绘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生产、支援前线的热闹场景,表达了抗日军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
(三)歌曲欣赏(10分钟)
播放《酸枣刺》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同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情感。
- 听完后,提问学生: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节奏有什么特点?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歌曲速度适中,节奏明快,充满活力,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感觉。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
- 提问学生:歌曲中出现了哪些歌词?这些歌词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 学生分享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结合创作背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四)歌曲分析(10分钟)
旋律分析
- 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曲谱,分析旋律的起伏特点。
- 提问:歌曲的旋律是由几个乐句组成的?旋律的走向是怎样的?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歌曲的旋律由四个乐句组成,旋律起伏较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第一、二乐句旋律较为平稳,第三乐句旋律向上跳跃,第四乐句旋律逐渐下行,给人一种圆满结束的感觉。
节奏分析
- 找出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引导学生拍打节奏,感受其特点。
- 提问: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运用对歌曲的表现力有什么作用?
-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的运用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和律动感,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歌词分析
- 逐句分析歌词,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 提问:歌词中“酸枣刺,尖又尖,敌人来到黄河边”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句歌词描绘了敌人逼近黄河边的紧张局势,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敌人的警惕和抗击敌人的决心,整首歌词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
(五)学唱歌曲(15分钟)
教师范唱
-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魅力。
- 范唱后,引导学生评价教师的演唱,从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唱歌曲
- 采用逐句教唱的方式,教学生演唱歌曲的旋律,在教唱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装饰音和切分节奏的演唱方法。
- “酸枣刺”的“刺”字要唱出滑音,“敌人来到黄河边”的“到”字要唱出切分节奏的特点。
- 一句一句地教唱,直到学生能够准确哼唱旋律。
填词演唱
- 在学生能够哼唱旋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填入歌词进行演唱。
- 分组检查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
-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
完整演唱
- 组织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要求学生注意音准、节奏、情感表达和声音的统一。
- 教师钢琴伴奏,为学生的演唱提供支持。
(六)拓展与创作(10分钟)
小组讨论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这首歌曲,如加入舞蹈动作、改变演唱形式等。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拓展表演
-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拓展表演。
- 有的小组可以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有的小组可以采用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形式,有的小组可以用乐器为歌曲伴奏。
-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
(七)课堂总结(5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冼星海的生平、《酸枣刺》的创作背景、歌曲的分析、演唱技巧以及拓展表演等。
- 再次强调冼星海的音乐贡献和《酸枣刺》所表达的爱国情怀,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冼星海的其他作品,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鼓励学生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不断进步。
课后作业
-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酸枣刺》给家人听。
- 收集冼星海的其他作品,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资源
- 冼星海的音乐作品音频和视频。
- 抗日时期的历史影像资料。
- 《酸枣刺》的曲谱。
- 多媒体教学设备。
通过以上教案的实施,希望能让高中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深入了解冼星海的音乐成就,感受《酸枣刺》的独特魅力,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标签: #酸枣刺冼星海教案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