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 = 路程÷时间。
- 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 难点
- 理解速度的含义,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播放一段关于赛车比赛的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赛车比赛中,我们怎么判断哪辆车跑得更快呢?”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路程、时间与速度。
- 展示课本上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路程和时间的概念
- 结合主题图,引导学生理解路程的概念:物体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的长度叫做路程,从学校到图书馆的这段距离就是路程。
- 让学生观察图中显示的时间信息,明确时间就是物体运动所经过的一段时间,从早上8点出发,到8点30分到达,这30分钟就是时间。
速度的概念
- 提出问题:“在相同的时间内,怎样比较两辆车的快慢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进行总结:当时间相同时,谁行驶的路程长,谁就跑得快。
-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辆车行驶的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又该怎么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 以课本上的例题为例,展示两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 甲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乙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
- 让学生分别计算两辆车每小时行驶的路程:
- 甲车:120÷2 = 60(千米)
- 乙车:210÷3 = 70(千米)
-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这里甲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70千米/小时大于60千米/小时,所以乙车比甲车快,速度的单位通常是千米/时、米/秒等。
-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速度这个概念,比如汽车的速度、跑步的速度等。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 速度 = 路程÷时间
- 路程 = 速度×时间
- 时间 = 路程÷速度
- 用字母表示为:v = s÷t,s = v×t,t = s÷v(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 课本上的做一做: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25米/分,10分钟可以行多少米?
-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教师进行点评。
- 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300千米需要几小时?
- 已知时间和速度,求路程:一辆火车的速度是120千米/小时,行驶了5小时,行驶了多少千米?
提高练习
- 王叔叔从县城出发去王庄乡送化肥,去的时候用了3小时,速度是40千米/时,返回时用了2小时,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 拓展练习:
- 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6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0千米,这辆汽车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 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需要知道往返的总路程和总时间,总路程是480×2 = 960千米,去的时间是480÷60 = 8小时,返回的时间是480÷40 = 12小时,总时间是8 + 12 = 20小时,那么往返一次的平均速度就是960÷20 = 48千米/小时。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 让学生自己总结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准确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五)布置作业
- 课本练习六第1、2、3题。
-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路程、时间与速度的问题,你能自己提出并解决吗?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概念有了较清晰的理解,掌握了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频导入、实例分析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和练习中来,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理解速度的概念时还存在困难,在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不能准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和成就感😃。
标签: #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