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长安晚秋》这首诗。
- 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准确流畅地翻译诗句。
- 深入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培养语感。
- 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 开展课堂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身世之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和审美情趣。
- 教学重点
-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
-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
- 教学难点
- 深入挖掘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达技巧。
-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和文化价值。
-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典故、意境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氛围中,增强对诗歌的感受。
- 展示一组秋天长安的图片,包括古老的城墙、落叶纷飞的街道、萧瑟的天空等,配以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一种悠远、寂寥的氛围。
-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对长安的秋天有什么印象?
- 引出课题《长安晚秋》,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作品,让学生猜猜诗人在诗中会描绘出怎样独特的长安晚秋景象。
- 简要介绍作者赵嘏,赵嘏,唐代诗人,其诗多写登临吊古、感慨身世之作,尤擅七律,他的诗歌风格清圆熟练,意境深远。
- 说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赵嘏在长安应进士举时所作,当时他仕途不顺,客居长安,面对晚秋的景象,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 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
- 全班齐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味,整体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诗句,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尝试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针对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子:
- “云物凄清拂曙流”:“云物”指天空中的景象;“凄清”描绘出景色的凄凉冷清;“拂曙”意为拂晓,天快亮的时候,整句意思是:拂晓时分,凄清的云物在天空中缓缓流动。
- “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家宫阙”借指唐朝的宫殿;“动高秋”意思是在高远的秋空中显得更加雄伟壮丽,此句描绘出宫殿在秋高气爽的天空下的巍峨景象。
-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残星几点”点明时间是黎明时分,天空中还残留着几点星星;“雁横塞”描写大雁横越关塞的情景;“长笛一声”以声衬静;“人倚楼”勾勒出诗人独自倚楼的形象,这两句是千古名句,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紫艳”指艳丽的菊花;“半开”写出菊花尚未完全开放的状态;“静”字赋予菊花一种静态美;“红衣”指代莲花;“渚莲愁”运用拟人手法,将莲花拟人化,仿佛莲花也因秋意而发愁,描绘了篱边菊花半开、渚上莲花凋零的景象。
-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因思念家乡鲈鱼脍而辞官的典故,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不归去”点明诗人虽有归乡之意却不能归的无奈;“南冠”指代囚徒;“学楚囚”表示自己像被囚禁的楚人一样,困在长安。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全诗,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诗歌描绘了凄清的云物、巍峨的宫殿、残星、大雁、长笛、篱菊、渚莲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寂寥的长安晚秋图,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思乡的意境。
- 提问:诗人是如何借景抒情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诗人通过对这些深秋景物的描写,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身世之感以及仕途不顺的落寞情怀。“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则直接表达了诗人想归乡却不能归的无奈和痛苦。
- 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对仗工整,如“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上下句词性相对,意境相衬,堪称经典。
- 体会诗歌的炼字精妙,如“凄清”“动”“横”“倚”“静”“愁”等字,生动地描绘出景物的特点,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感受诗歌的用典巧妙,“鲈鱼正美”“南冠学楚囚”等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拓展延伸(5分钟)
- 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描写秋天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与《长安晚秋》进行比较,体会不同诗人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 展示一些以长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片段,如小说、散文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长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加深对古代文人情感世界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3分钟)
-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 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强调《长安晚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长安晚秋的美丽与凄凉,更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是古代诗歌中的珍品,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并默写《长安晚秋》。
- 以“长安晚秋之我见”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长安晚秋》这首诗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诗歌诵读、内容理解、意境体会、情感把握和艺术特色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内涵时,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古典诗歌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
标签: #长安晚秋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