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准确判断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 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 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认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 教学重点
- 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的概念。
- 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 教学难点
- 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导电的本质原因。
- 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导电现象的图片,如灯泡发光、电池供电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能够导电呢?
- 提出问题:在初中我们学习过一些化合物,它们在水溶液中能导电,如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这些化合物在水溶液中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解质。
-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
- 实验探究:
- 分别取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蔗糖固体、酒精,将它们分别接入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 再分别取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讨论:
- 为什么有些物质(如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们的水溶液却能导电呢?
- 蔗糖固体和酒精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这是为什么呢?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 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等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 蔗糖和酒精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 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 强调:
-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 电解质导电是有条件的,即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 电离的概念
- 结合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导电过程,讲解电离的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 用动画演示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 以氯化钠为例,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 写出氯化钠的化学式:NaCl
- 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写上化学计量数:NaCl = Na⁺ + Cl⁻
- 练习书写氯化钾、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 氯化钾:KCl = K⁺ + Cl⁻
- 硫酸钠:Na₂SO₄ = 2Na⁺ + SO₄²⁻
- 总结电离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 质量守恒:即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 电荷守恒:即方程式两边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相等。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电离的概念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和本质原因。
-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A. 铜 B. 蔗糖 C. 硝酸钾 D. 稀硫酸
-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 氯化钡
- 碳酸钠
- 下列说++确的是( )A. 液态HCl不导电,所以HCl不是电解质B. NH₃、CO₂的水溶液能导电,所以NH₃、CO₂是电解质C.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D. 蔗糖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所以蔗糖是非电解质
- 书面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练习题。
-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电解质及其应用。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离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判断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并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导电的本质原因理解还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练习。
标签: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电解质
- 实验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