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如“放肆”“桅杆”“吓唬”等。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
-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仿写。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默读、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学习他临危不惧的品质。
- 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要学会冷静思考,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 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船长的品质。
-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体会他的思维过程和良苦用心。
-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内容结构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播放一段孩子们在海边玩耍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海边玩吗?在海边玩耍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 引出课题《跳水》,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思考并回答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放肆”“桅杆”“吓唬”“龇牙咧嘴”“心惊胆战”等词语的意思。
- 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动作演示、创设情境等方法。
- 指名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概括。
- 学习课文第 1 - 3 自然段
- 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
-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抓住“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词句,体会当时轻松愉快的氛围。
- 提问:在这样的环境下,水手们做了什么?这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水手们的行为引起了猴子的模仿,为下文猴子戏弄孩子埋下了伏笔。
- 学习课文第 4 - 6 自然段
- 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思考:猴子是怎样戏弄孩子的?孩子的反应是怎样的?
-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抓住猴子的动作(摘、戴、模仿)和孩子的神态(哭笑不得、脸涨得通红)、动作(爬上、追)等词句,体会猴子的放肆和孩子的生气、难堪。
-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猴子的调皮和孩子的着急。
- 学习课文第 7 - 11 自然段
- 默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他的处境如何?
- 引导学生抓住“气极了”“他逗我,我就跟他玩”等词句,体会孩子的冲动和幼稚。
- 出示桅杆顶端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孩子所处的危险境地,感受他的惊恐。
- 提问:在这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船长的神态(脸色煞白、表情严肃)、动作(立刻瞄准、喊)等方面体会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断。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如果不这样做,还可以有什么其他办法?
- 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船长办法的巧妙之处:在当时万分紧急的情况下,只有让孩子尽快跳水,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虽然看似冒险,但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 学习课文第 12 - 15 自然段
- 齐读这部分内容,思考:孩子跳水后发生了什么?
-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抓住水手们的动作(立刻跳下、救),体会他们的紧张和对孩子的关心。
- 提问:从这里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船长不仅沉着冷静、机智果断,还对船员和孩子的生命高度负责。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文章主要写了在一艘帆船上,一只猴子戏弄一个孩子,孩子因被戏弄而爬上桅杆顶端,处境万分危急,船长看到后,沉着冷静地用枪逼迫孩子跳水,水手们及时将孩子救起,表现了船长临危不惧的品质。
- 中心思想: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要像船长一样沉着冷静,机智应对,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造成严重后果。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 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这个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故事,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 提问:作者在描写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描写猴子时,通过“摘、戴、模仿”等动作,写出了猴子的调皮;描写孩子时,通过“哭笑不得、脸涨得通红、气极了”等神态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冲动;描写船长时,通过“脸色煞白、表情严肃、立刻瞄准、喊”等神态和动作描写,突出了船长的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 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 出示一个情境:体育课上,一位同学不小心摔倒了……
- 学生根据这个情境,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 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给予指导。
-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的紧急情况?你是如何应对的?
-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船长临危不惧的品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危险时要冷静思考,机智应对。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特点、写作方法等。
- 强调船长临危不惧的品质以及冷静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船长的精神,做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人。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把课堂上写的小练笔修改完善后,读给家人听。
- 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感受他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 分钟)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8 分钟)
(五)拓展延伸(4 分钟)
(六)课堂小结(3 分钟)
(七)布置作业(2 分钟)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船长的品质,掌握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写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创设等方式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理解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这一难点时,部分学生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不够积极,参与度不高,需要改进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
就是一份关于女孩跳水的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
标签: #女孩跳水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