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明确税收的种类,理解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作用。
- 能力目标
- 通过对税收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 利用税收种类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增强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树立纳税人的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税收政策,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税收的基本特征。
-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内容及作用。
- 教学难点
- 税收的无偿性与固定性的关系。
-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图片,如公路、桥梁、学校、医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提问学生:“国家要提供这些公共服务,钱从哪里来呢?”从而引出税收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 税收的含义(5分钟)
- 讲解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 强调税收的主体是国家,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依据是政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 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税收现象,如个人所得税、消费税等,让学生初步感受税收就在身边。
- 税收的基本特征(10分钟)
- 强制性:通过举例说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如偷税、漏税、骗税、抗税等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让学生理解税收的强制性。
- 无偿性:解释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通过对比国债的有偿性,加深学生对无偿性的理解。
- 固定性:说明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展示一些税收法律法规的条文,让学生直观感受固定性。
- 引导学生思考税收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 税收的种类(15分钟)
- 介绍税收种类的划分依据,我国税收主要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 重点讲解流转税中的增值税和所得税中的个人所得税:
- 增值税:
- 通过案例分析,如某企业生产销售一批商品,成本为100万元,售价为150万元,增值额为50万元,按照13%的税率计算增值税,让学生理解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 强调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
- 举例说明增值税在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方面的作用,以及它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 个人所得税:
- 展示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讲解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税率和计算方法。
- 通过计算实例,如某人月工资收入为10000元,扣除5000元的起征点后,按照不同税率级次计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让学生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 强调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三)课堂小结(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税收的种类,特别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知识。
- 强调税收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关注国家税收政策,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
(四)课堂练习(10分钟)
- 布置一些与税收相关的练习题,如判断税收特征的题目、计算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题目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 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5分钟)
- 让学生收集一些身边的税收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体现了哪种税收种类及其作用。
- 思考依法纳税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意义,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税收及其种类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教学难点的突破上,如税收无偿性与固定性的关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部分学生理解起来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辅导,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税收政策,培养学生依法纳税的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税收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希望这篇教学设计能为您的教学带来帮助!🎉
标签: #税收及其种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