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教学设计

jiayaozb.com6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说出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能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并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 记住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元素的简单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运用类比、想象、模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特征,逐步建立微观粒子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 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对于认识物质世界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
  •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1. 教学难点
  • 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花香四溢、湿衣服晾干、物质的三态变化等。

  • 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花香?湿衣服为什么会晾干?物质为什么会有三态变化?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因,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二)分子和原子

分子的性质

  • 实验1:向盛有20 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观察现象。
  • 现象:品红在水中逐渐扩散,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
  •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 实验2:将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
  • 现象: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提问:压缩空气、物质的热胀冷缩等现象如何用分子间有间隔来解释?
  • 通过多媒体展示分子的模型,讲解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 举例: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²¹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分子的概念

  • 讲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举例: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水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
  • 强调: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是由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所表现出来的。

原子

  • 播放动画: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
  • 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举例: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
  • 得出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 对比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 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三)离子

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动画

  • 讲解: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容易失去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Na⁺);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Cl⁻),钠离子和氯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氯化钠。
  • 引出离子的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让学生写出一些常见离子的符号,如镁离子(Mg²⁺)、钙离子(Ca²⁺)、氧离子(O²⁻)等,并总结离子符号的书写方法。

(四)元素

元素的概念

  • 展示几种不同的碳原子(质子数都是6,但中子数不同)和几种不同的氧原子(质子数都是8,但中子数不同)。
  • 讲解: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
  • 强调: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 举例:水(H₂O)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CO₂)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 区别:
  •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 元素组成物质,原子构成分子。
  • 联系: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 讲解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如氢(H)、氧(O)、碳(C)、氮(N)、钠(Na)、镁(Mg)、铝(Al)、铁(Fe)等。
  • 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如顺口溜、卡片游戏等。
  • 让学生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并进行展示和点评。

(五)课堂小结

  1. 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总结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的方法。

(六)课堂练习

  1.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确的是( )A. 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B.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C.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D. 分子可以构成物质,原子不能构成物质
  2.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 墙内开花墙外香。
  • 50 mL水和50 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 mL。

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或名称:

  • __; 镁__; 铁__; 铜__
  • S__; P__; O__; N__

(七)布置作业

  1. 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知识来解释,并写成一篇小短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验探究、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

标签: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