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掌握功的计算公式(W = Fs),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 理解功的单位焦耳的含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 通过对功的概念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教学重点
- 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 功的计算公式(W = Fs)及其应用。
- 教学难点
-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各种情况下力是否做功。
- 正确理解功的概念,避免对功的概念产生错误的理解。
- 功的概念(10 分钟)
- 演示实验:用水平力推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木块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说明了什么🤔?
- 讲解: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 举例说明:马拉车前进,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人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对水桶的拉力没有做功,因为水桶在拉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
-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力对物体做功和不做功的例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
-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0 分钟)
- 结合刚才的实验和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强调: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就没有做功;如果物体虽然移动了距离,但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也没有做功🧐。
-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并说明理由。
-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静止不动。
- 人用力推汽车,汽车没被推动。
- 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 起重机将货物吊起。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请几位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 功的计算(15 分钟)
- 讲解:物理学中规定,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为(W = Fs),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强调:在使用公式计算时,要注意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焦耳(J),(1J = 1N·m)。
- 例题讲解:
- 一个人用 50N 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辆重 200N 的车匀速前进了 5m,求这个人对车做了多少功🧐?解:已知(F = 50N),(s = 5m),根据(W = Fs)可得:(W = Fs = 50N×5m = 250J)
- 起重机将重为(1.2×10^4N)的货物匀速提升了 3m,起重机对货物做了多少功😃?解:已知(F = G = 1.2×10^4N),(s = 3m),根据(W = Fs)可得:(W = Fs = 1.2×10^4N×3m = 3.6×10^4J)让学生认真分析例题的解题思路,然后模仿例题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 功的单位——焦耳(5 分钟)
- 讲解:焦耳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而命名的,1J 的功相当于用 1N 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 1m 所做的功。
- 举例说明:将两个鸡蛋举高 1m,做的功大约是 1J;把一本物理课本从地上捡到课桌上,做的功大约是 2J 等等😃,让学生感受 1J 的功有多大。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W = Fs)以及功的单位焦耳。
- 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体会,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 一个重 500N 的物体,在 100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移动了 5m,拉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 小明用 20N 的水平推力推着重为 50N 的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箱在 5s 内移动了 2m,求:
- 小明对木箱做的功。
- 小明做功的功率。
- 起重机将重为(5×10^3N)的货物匀速提升了 4m,又沿水平方向移动了 2m,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是多少😃?
- 书面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 实践作业: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做功现象,记录下来,并分析哪些力做了功,哪些力没有做功🧐。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们用力推车,车在力的作用下前进;起重机将重物吊起,重物在力的作用下被提升,在这些过程中,力对物体是否产生了某种效果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功,它将帮助我们定量地描述力对物体的这种作用效果😃。
(二)新课讲授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四)课堂练习(10 分钟)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公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举例分析、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在判断力是否做功时容易出错,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练习和巩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功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标签: #初二物理下册功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