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面积的含义。
- 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
- 教学难点
- 建立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米的表象,能正确运用这些面积单位估计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方法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地面和黑板面,提问:“哪个面大,哪个面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封面,感受它们的大小。
- 引出课题:物体表面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面积及面积单位。(板书课题:面积及面积单位)
(二)探究新知
- 面积的含义
-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如窗户、门、墙面等,说一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 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进一步理解面积的含义。
-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 面积单位
- 引导学生思考:要准确测量或比较物体表面及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需要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 认识平方厘米
- 出示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它的大小。
- 讲解:边长是 1 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厘米。
- 让学生用手比划 1 平方厘米的大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厘米,如手指甲盖的面积、衣服上的纽扣面积等。
- 认识平方分米
- 出示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让学生观察并与 1 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比较大小。
- 讲解:边长是 1 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分米。
- 让学生用手比划 1 平方分米的大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分米,如成人手掌的面积、粉笔盒一个面的面积等。
- 认识平方米
- 出示 1 平方米的正方形教具,让学生观察它的大小,并与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较。
- 讲解:边长是 1 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1 平方米。
- 让学生用手比划 1 平方米的大小,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积大约是 1 平方米,如教室地面上一块地砖的面积、两张双人课桌面拼在一起的面积等。
(三)巩固练习
- 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
- 用面积是 1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下面的图形,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
- 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 5( )。
- 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 50( )。
-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 6( )。
- 一个足球场的面积大约是 7000( )。
小组活动:用 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四)课堂小结
-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面积的含义,知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还认识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通过观察、比划、测量等活动建立了这些面积单位的表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准确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 回家后,用 1 平方厘米、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分别测量家里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较好地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比较物体表面大小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在建立面积单位表象时,个别学生对 1 平方米的大小感受还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标签: #面积及面积单位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