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背影教学设计撰写

jiayaozb.com57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迂、拭、蹒跚”等。
  • 熟练掌握文章的行文线索,清晰梳理文章结构。
  • 准确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品味文中关键语句的情感内涵,提升语感。
  •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通过细腻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并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之间深沉而真挚的爱,培养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体会亲情在文学作品中的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透彻理解文章围绕“背影”所展现的父子深情,把握文章主旨。
  • 精细研读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语句,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感受作者情感的层层递进。
  • 熟练掌握通过人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并能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1. 教学难点
  • 深入领会文中平淡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尤其是父子之间内敛而深沉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悟亲情。
  • 巧妙引导学生突破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真切感受父子间细腻复杂的情感变化,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体会文章的情感基调与语言之美。
  2. 问题引导法:精心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3.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4.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中的情感氛围,增强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温馨而感人的课堂氛围,同时展示一些与亲情相关的图片,如父子间相互依偎的画面、父亲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场景等。
  2. 在音乐和图片的烘托下,向学生提问:“在你们的记忆中,父亲留给你们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什么?那一刻,父亲的哪些举动或表情让你难以忘怀?”鼓励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亲情的初步思考,自然导入新课《背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1.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重点提及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细腻,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详细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当时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家庭的变故使作者家境惨淡,父子俩不得不“谋事”求生,在这种背景下,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他买橘子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创作的初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大致内容和情感基调。
  2.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文章围绕“背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全文?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文章围绕“背影”主要写了以下四件事: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为故事的发生交代背景);父亲送“我”到车站,照看行李(体现父子间的关心);父亲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文章的核心情节,最能体现父子深情);“我”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思念(深化情感),文章以“背影”为线索,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结构严谨,情感真挚。

(四)精读课文,品味情感(20 分钟)

研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部分(第 6 自然段)

  •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同时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 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我”看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通过对父亲服饰的描写,展现了父亲在家庭变故后的艰难处境和朴素形象;“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与吃力,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亲话语中蕴含的对儿子的牵挂与关怀。
  •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中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朗读和分析会发现,作者一开始看到父亲艰难地去买橘子时,内心充满了感动;当父亲把橘子递给“我”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里既有对父亲的感激,也有对父爱的深深触动。

分析“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 找出文中体现“我”对父亲情感变化的语句,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我”对父亲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我”一开始对父亲的言行有些不满和不耐烦,是因为年少气盛,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而当看到父亲艰难地为“我”买橘子的背影后,“我”被父亲深深的爱所打动,内心充满了愧疚和感动,情感发生了转变。
  • 教师总结:这种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使父子之间的深情更加真实可感,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亲情在生活中的逐渐升温与深沉内涵。

(五)小组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10 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围绕“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2.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共同总结父亲的人物形象:
  • 父亲是一个疼爱儿子的人,从他坚持亲自送“我”上车、照看行李,到艰难地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无不体现出他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疼爱。
  • 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家庭遭遇变故,生活艰难,但他在儿子面前总是努力保持着镇定和坚强,默默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儿子遮风挡雨。
  • 父亲是一个朴实、憨厚的人,他不善言辞,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的一举一动都饱含着对儿子的爱,他的穿着朴素,行动笨拙,却有着一颗无比温暖的心。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塑造父亲这一丰满形象的?让学生再次回顾文中对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体悟亲情(5 分钟)

  1. 展示一些生活中体现亲情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父母为孩子精心准备饭菜、在孩子生病时焦急守护等,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行为让你感受到了亲情?你又是如何回报他们的?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最难忘的瞬间,通过交流,让学生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懂得感恩父母。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背影》的学习,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深沉而真挚的爱,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父亲形象,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及这种情感背后所蕴含的对亲情的珍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亲情,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刻。
  2. 再次强调亲情的珍贵,鼓励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关爱父母,将课堂所学的情感延伸到生活中。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课文第 6 自然段,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2.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亲情,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

在本次《背影》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亲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朗读活动,对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体会父子间内敛而深沉的情感时,部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理解起来仍有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更多生动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亲情,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与实施,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汲取情感力量,提升人文素养,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感动😃。

标签: #《背影》教学设计撰写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