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作为《诗经》开篇之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通过教授这篇经典诗歌,我收获颇丰,也有了诸多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诗歌朗读是一大重点,为了让学生体会诗歌韵律之美,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范读、学生自由读、小组齐读、个别展示读等,但在这一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歌节奏把握不准,读起来生硬拗口,反思后,我意识到在初读环节,没有给予学生足够时间去自主划分节奏,只是直接讲解正确划分方式,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在后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主尝试划分,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共同总结,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明显有了进步,朗读也更有韵味了。理解,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男子对女子有着怎样的情感?”在分析这些问题时,我发现学生能结合诗句内容回答,但往往停留在表面,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我引入了《诗经》的创作背景及“比兴”手法的讲解,通过举例分析,学生明白了雎鸠鸟雌雄相伴的形象与君子淑女爱情的关联,对诗歌中含蓄而真挚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课堂讨论也更加热烈。
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上,我还有所欠缺,整堂课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推进,形式略显单一,在今后教学中,我可以尝试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文化现象,如古代婚姻习俗等,并派代表进行展示汇报,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与《关雎》相关的歌曲、动画视频等,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多以自己的评价为主,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评较少,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空间,后续我会增加学生互评环节,让他们相互倾听、评价、学习,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鼓励他们总结学习收获与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通过《关雎》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反思、改进的过程,在今后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学习体验,让经典诗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引领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畅游,汲取智慧与力量💪。
标签: #关雎初中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