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之旅,感受美,领悟情,书写韵

jiayaozb.com110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美育则是这门艺术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更能让他们在美的熏陶下,深刻领悟文章的情感内涵,提升语文素养,从而在文学的海洋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挖掘文本之美,开启审美之门

语文教材犹如一座美不胜收的艺术宝库,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独特的美,从自然风光的描绘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从情感的细腻表达至语言的精妙运用,无一不让人陶醉其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美的元素,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开启审美之门。

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带领学生领略春天的美景。“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段文字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通过触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描写,将春天的生机勃勃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想象自己置身于春天的田野,微风拂面,花香扑鼻,鸟鸣悦耳,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文本中蕴含的自然之美。

品味语言之美,感受音韵之妙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的美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核心,汉语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感受音韵之妙,让他们在朗读中领略汉语的魅力。

在教学古诗词时,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教师可以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朗读,体会每一句诗的平仄、押韵和节奏变化,学生在朗读中会发现,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用词精准巧妙,如“照”“流”“喧”“动”等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中的动态之美;而“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等意象,则营造出了一种空灵、清幽的意境,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能够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之美,感受音韵之妙,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一同置身于那宁静的山居秋夜之中。

领悟情感之美,引发心灵共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情感的交流与传递,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情感之美,引发心灵共鸣,让他们在情感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在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文中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无尽的关怀让人动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情感。“母亲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病情?”“母亲为什么要推着‘我’去看菊花?”让学生从这些细节中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无私奉献,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回忆那些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在这样的情感交流中,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亲情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当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时,他们会发现语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组合,而是充满了温暖与力量的情感载体。

拓展审美视野,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应局限于教材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审美视野,培养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中感受美、创造美。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进行跨媒介阅读和欣赏,在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后,可以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对比文字描写和影视呈现的异同,从不同角度感受小说中人物形象和场景的魅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活动,如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小说续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表达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是一场丰富多彩的旅程,它能让学生领略自然之美、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拓展审美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肩负起美育的重任,用心去挖掘文本中的美,用情感去点燃学生心中的美,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美的熏陶,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美丽篇章,让语文教学因美育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标签: #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中感受美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