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包括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知识。
- 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学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进行歌唱呼吸。
- 熟练掌握基本的发声技巧,如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找到高位置发声等,使声音更加圆润、明亮、集中。
- 学会运用共鸣腔体,如胸腔、口腔、头腔共鸣,提升声音的丰富度和立体感。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理论讲解、示范演唱、实践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歌唱技巧。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 鼓励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歌唱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 通过歌唱练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 教学重点
- 掌握正确的歌唱呼吸方法,即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 学会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找到高位置发声。
- 理解并运用共鸣腔体,实现声音的美化和提升。
- 教学难点
- 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熟练运用所学的歌唱技巧,做到声情并茂。
- 帮助学生克服紧张情绪,在舞台或众人面前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歌唱能力。
-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歌曲风格和情感表达需求,灵活调整歌唱技巧的运用。
- 讲授法:通过讲解歌唱发声的原理、技巧要点等知识,让学生对歌唱技巧有系统的认识。
-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发声技巧和共鸣运用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学习。
- 练习法:安排大量的课堂练习时间,让学生通过模仿、实践来巩固所学的歌唱技巧。
-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和解决歌唱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 个别指导法:针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
- 播放一段经典的歌唱视频,如帕瓦罗蒂演唱的《我的太阳》,让学生欣赏。
- 提问学生:“听完这段演唱,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分享对歌唱艺术的初步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利用图片和简单的示意图,向学生讲解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包括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器官:介绍胸腔、腹腔、横膈膜等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 发声器官:讲解声带的振动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喉部肌肉的控制来调节发声。
- 共鸣器官:介绍胸腔、口腔、头腔共鸣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共鸣腔体对声音的影响。
- 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发声原理,如将呼吸比作打气筒,将发声比作琴弦振动,将共鸣比作音箱扩音等。
- 歌唱姿势
- 教师示范正确的歌唱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自然直立,头部保持正直,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胸部微微挺起,腹部自然收缩,两臂自然下垂。
-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姿势,进行站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
- 呼吸练习
- 讲解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要领:吸气时,胸部放松,腹部向外扩张,横膈膜下降,感觉气息充满整个腹部;呼气时,腹部向内收缩,横膈膜上升,控制气息均匀地呼出。
- 教师示范吸气和呼气的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模仿。
- 进行慢吸慢呼、快吸慢呼、慢吸快呼等不同节奏的呼吸练习,每个练习重复3 - 5次。
- 结合“闻花香”“吹蜡烛”等趣味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掌握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 打开喉咙
- 教师示范打开喉咙的方法:打哈欠的状态,喉咙自然张开,下巴放松,舌根下沉,软腭抬起。
-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半打哈欠”练习,每个动作保持3 - 5秒,重复3 - 5次。
- 引导学生在开口唱时,保持喉咙打开的状态,通过哼鸣练习来巩固打开喉咙的感觉。
- 稳定喉头
- 讲解稳定喉头的重要性,以及喉头在发声过程中的正确位置。
- 教师示范稳定喉头的方法:用手指轻按喉部,发声时喉部保持平稳,不上下移动。
- 让学生通过发声练习,感受喉头稳定的状态,如发“m”“n”等鼻音,体会喉部的放松和平稳。
- 高位置发声
- 教师示范高位置发声的方法:将声音集中在眉心或鼻腔上方的位置,感觉声音像从头顶发出。
- 引导学生通过哼鸣、母音练习等方式找到高位置发声的感觉,如发“i”“u”等母音时,尽量将声音往上提。
- 进行音阶练习,从低音到高音,逐步巩固高位置发声的技巧,每个音阶重复3 - 5次。
- 胸腔共鸣
- 教师示范胸腔共鸣的发声方法:发声时,胸部有微微的振动感,声音较为低沉、宽厚。
- 让学生发“m”“ng”等鼻音,感受胸腔共鸣的效果,同时用手触++部,体会振动。
- 结合歌曲片段,练习运用胸腔共鸣来演唱低音部分,增强声音的厚实感。
- 口腔共鸣
- 讲解口腔共鸣的特点和作用,示范口腔共鸣的发声方法:口腔自然打开,舌头放平,嘴唇呈圆形,声音明亮、靠前。
- 让学生发“a”“o”等母音,感受口腔共鸣的效果,同时注意口腔的开合和唇形的变化。
- 进行简单的歌曲片段练习,运用口腔共鸣来演唱中音部分,使声音更加清晰、圆润。
- 头腔共鸣
- 教师示范头腔共鸣的发声方法:声音集中在眉心、鼻腔上方等位置,声音明亮、尖锐,有金属般的质感。
- 引导学生通过哼鸣、高音练习等方式找到头腔共鸣的感觉,如发高音时,将声音尽量往头顶送。
- 选择一些高音较多的歌曲片段,让学生练习运用头腔共鸣来演唱高音部分,提升声音的穿透力。
- 混合共鸣练习
- 让学生在演唱歌曲时,综合运用胸腔、口腔、头腔共鸣,根据歌曲的情感和音高变化,灵活调整共鸣的比例。
-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不同共鸣腔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使声音更加丰富、立体。
- 选择一首简单的歌曲,如《茉莉花》,作为本节课的演唱实践曲目。
- 教师范唱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和演唱风格。
- 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逐句学唱歌曲,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发音、节奏、音准等问题。
-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和声感觉。
-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独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 课堂总结
-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歌唱技巧,包括呼吸、发声、共鸣等方面的内容。
- 强调正确的歌唱姿势和良好的歌唱习惯对歌唱的重要性。
-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
- 作业布置
- 熟练演唱《茉莉花》,并录制下来发送到班级群里,与同学们相互交流和学习。
-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歌唱技巧进行练习,下节课进行演唱展示。
-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歌唱视频、教学课件等。
- 钢琴,为学生提供伴奏。
- 相关的歌唱教材和参考资料。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二)歌唱发声原理讲解(10分钟)
(三)歌唱姿势与呼吸练习(15分钟)
(四)发声技巧练习(20分钟)
(五)共鸣运用练习(20分钟)
(六)歌曲演唱实践(20分钟)
(七)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歌唱技巧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掌握,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练习,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和感受歌唱技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实际演唱中仍然难以完全运用所学的歌唱技巧,声音的稳定性和表现力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的针对性训练,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熟练掌握歌唱技巧,提高歌唱水平,还可以引导学生欣赏更多不同风格的优秀歌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歌唱艺术修养🎵🎤🎶。
标签: #我歌唱技巧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