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是一篇经典的史论散文,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兴衰历程的记述,总结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深刻的人生智慧,本文将围绕《伶官传序》展开教学设计,并结合学情分析,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
-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等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教学重点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 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
- 教学难点
-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味,理解文意。
-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王朝兴衰更替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盛衰之理”的思考。
- 提问: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王朝的兴衰变化,那么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看看作者是如何探寻王朝兴衰之理的。
- 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公元907—960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止,后唐庄宗李存勖在消灭仇敌之后,志得意满,宠信伶人,最终身死国灭,欧阳修通过这篇序,总结历史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
-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释,初步理解文意。
- 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 思考问题:文章围绕庄宗得失天下写了哪些事?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15分钟)
-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 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重点讲解以下文言字词和句式:
- 实词:原(推其根本)、函(用木匣装)、逸豫(安乐)、微(如果没有)等。
- 虚词:于(在、对于)、其(代词、语气词等)、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等)。
- 句式:“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应为“以锦囊盛”);“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等。
- 让学生用所学字词和句式进行翻译练习,巩固知识。
- 研读课文,分析论证(15分钟)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 接着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例进行论证,庄宗得天下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靠的是自己的努力和智谋;失天下时,“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原因是“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以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
- 最后得出结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 提问: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深入探究,体会哲理(10分钟)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长等,谈谈自己的理解。
-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还是个人,都要居安思危,不能贪图安逸,只有保持忧患意识,不断努力奋斗,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
-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思路,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 强调学习本文在文言知识积累和人生启示方面的重要意义。
- 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课文。
- 以“忧患与人生”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运用对比论证或例证法。
-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伶官传序》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起来可能仍有困难。
- 学生对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和论证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分析复杂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能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但在文言文学习中,可能还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积累策略。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对于一些抽象的历史观点和哲理,理解和感悟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和引导,帮助他们提高思维深度。
- 对于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兴趣。《伶官传序》以庄宗兴衰的历史为背景,故事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文言文的语言较为晦涩,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学习困难,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渴望展现自己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 这一阶段的学生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而产生焦虑、沮丧等情绪,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体会作者“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领会文中所阐述的“盛衰之理”和“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对比)和例证法(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例),通过对比,突出了庄宗由盛转衰的变化,有力地证明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观点;例证法使文章观点更具说服力。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二)学习能力
(三)学习兴趣
(四)心理特点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情,旨在让学生在学习《伶官传序》的过程中,既能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又能领会文中蕴含的哲理,提升思维品质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相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对《伶官传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收获知识与智慧的双重提升。😊
标签: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