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情感目标:通过舞蹈学习,引导儿童感受教师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关爱,培养儿童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激发他们尊重教师、热爱教师的意识。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让儿童掌握舞蹈《感恩教师》的基本动作、节奏和表情,能够流畅且富有感情地表演该舞蹈。
- 提升儿童的身体协调性、节奏感和表现力,增强他们的舞蹈素养。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舞蹈学习过程中的模仿、练习、合作与展示,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模仿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 引导儿童在舞蹈体验中发挥想象力,融入个人情感,将舞蹈动作与感恩教师的情感相融合,提升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
- 教学重点
- 教会儿童准确、规范地完成舞蹈《感恩教师》的各个动作,如站立姿势、步伐移动、手势变化以及身体姿态调整等,确保舞蹈动作的整齐度和美感。
- 帮助儿童把握舞蹈的节奏,使他们能够跟随音乐准确地做出相应动作,增强舞蹈的韵律感。
- 引导儿童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感恩教师的情感内涵,并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将其生动地展现出来,赋予舞蹈灵魂。
- 教学难点
- 让儿童在舞蹈中充分展现出对教师感恩之情的真挚情感,避免动作机械、表情生硬,使舞蹈表演更具感染力。
- 协调儿童之间的舞蹈配合,包括动作的同步性、空间位置的把握以及相互之间的呼应,确保整个舞蹈团队的整体协调性和一致性。
- 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儿童讲解舞蹈的主题、情感表达、动作要领、节奏特点等基础知识,使他们对舞蹈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 示范法:教师亲自示范舞蹈动作,让儿童直观地看到每个动作的形态、力度、速度和方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便于模仿学习,示范过程中,可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等多种方式,让儿童从不同角度观察学习。
- 练习法: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儿童进行舞蹈动作的反复练习,通过个人练习、小组练习和集体练习等形式,逐步提高他们对动作的掌握程度和熟练程度,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儿童的错误动作,给予鼓励和反馈。
- 启发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启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帮助他们理解舞蹈所表达的情感,鼓励他们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创意,使舞蹈更具个性和魅力。
- 游戏法:将舞蹈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节奏游戏帮助儿童熟悉舞蹈节奏,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更好地体验舞蹈中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 音乐准备:选择一首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且富有情感的感恩主题音乐,作为舞蹈的背景音乐,确保音乐的音质清晰,音量适中,便于儿童在舞蹈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跟随节奏。
- 舞蹈道具准备:根据舞蹈内容和风格,准备相应的舞蹈道具,如鲜花、卡片等,以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道具要安全、轻便,易于儿童使用和操作。
- 教学场地准备:选择一个宽敞、明亮、地面平整且无障碍物的教学场地,确保儿童在舞蹈练习和表演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活动,场地周围可适当布置一些与感恩教师主题相关的装饰,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
- 教学设备准备:准备好音响设备、多媒体播放器等教学设备,确保教学过程中音乐播放流畅,视频展示清晰。
- 教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与儿童亲切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 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儿童回忆与教师相处的美好瞬间,如:“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和老师一起做什么呀?”“老师为你们做过哪些让你们特别感动的事情呢?”鼓励儿童积极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发他们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 教师总结儿童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感恩教师,并告诉儿童今天要学习一支表达对教师感恩之情的舞蹈。
- 教师向儿童介绍舞蹈《感恩教师》的整体风格和大致内容,让他们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播放舞蹈音乐的片段,让儿童聆听感受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儿童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向老师表达感恩时的心情,思考如何通过舞蹈动作将这种情感展现出来。
- 与儿童分享一些自己与教师之间的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感恩情感,为后续的舞蹈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不舒服,老师一直细心地照顾我,还帮我补习落下的功课,老师的关爱让我特别温暖,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个舞蹈,把这份感恩传递给每一位老师。”
- 站姿训练
- 教师示范正确的站立姿势:双脚并拢,脚尖微微向外打开,膝盖伸直,收腹挺胸,抬头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
- 带领儿童进行站立姿势的练习,强调身体的重心平衡和姿态的端正,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如“看谁站得最像小松树”,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保持正确的站姿。
- 步伐训练
- 教授儿童基本的步伐,如正步位、小八字步、侧点步等,详细讲解每个步伐的动作要领,包括脚步的抬起、落地位置、膝盖的屈伸等。
- 教师示范步伐的连贯动作,让儿童跟随音乐节奏进行步伐练习,练习过程中,可以逐渐加快节奏,提高儿童的反应能力和节奏感。
- 身体柔韧性训练
- 简单的热身运动,如头部运动、肩部运动、腰部运动、膝关节运动、手腕踝关节运动等,活动身体各个关节,预防受伤。
- 进行身体柔韧性训练,如压腿(正压腿、侧压腿)、下腰等动作,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适度引导,避免过度拉伸造成伤害,在训练过程中,鼓励儿童逐渐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 第一节动作
- 动作一:双手在胸前合十,微微低头,身体前倾,表达感恩之情。
- 教师示范动作,强调双手合十的力度适中,低头时要自然,身体前倾幅度不要过大,让儿童跟随示范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儿童双手合十的位置、低头角度等问题。
- 动作二:双手慢慢向上抬起,伸直手臂,掌心向上,眼睛看向天空,仿佛在向老师诉说内心的感激。
- 教师再次示范,提醒儿童手臂伸直,掌心向上,抬头时要保持身体的正直,儿童进行练习,教师观察并帮助有困难的儿童掌握手臂的伸展和身体姿态。
- 将两个动作连贯起来,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反复练习,让儿童逐渐熟悉动作的顺序和感觉。
- 第二节动作
- 动作一:双脚向两侧打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身体向左前方倾斜,同时右手向上伸直,做出邀请的姿势,像是邀请老师一起分享快乐。
- 教师示范动作,讲解身体倾斜的角度、手臂伸直的高度和方向,儿童进行模仿练习,教师注意纠正儿童身体倾斜时的重心偏移和手臂姿势不准确的问题。
- 动作二:身体向右前方倾斜,左手向上伸直,重复邀请的动作。
- 教师示范,儿童练习,引导儿童感受左右两侧动作的对称与协调,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 将这两个动作与第一节的动作组合起来,跟随音乐进行连贯练习,逐渐加快速度,提高儿童的动作熟练度和节奏感。
- 第三节动作
- 动作一:双脚并拢,双手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身体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晃动,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 教师示范动作,让儿童感受身体的摆动与音乐节奏的配合,儿童自主练习,教师鼓励他们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调整身体摆动的幅度和力度。
- 动作二:双手慢慢抬起,在头顶上方交叉,然后向下轻轻落下,如同放下一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亲爱的老师。
- 教师示范动作,强调双手交叉的位置和下落的轻柔感,儿童进行练习,教师指导儿童控制双手下落的速度和力度,使其动作更加优美自然。
- 将第三节动作与前面的动作完整组合,进行多次练习,让儿童在音乐的陪伴下,流畅地完成整个舞蹈段落的动作。
- 将分解教学的各个舞蹈动作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舞蹈小段,教师带领儿童跟随音乐,从头到尾完整地练习舞蹈小段,让他们熟悉舞蹈的整体节奏和动作顺序。
-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表现,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在动作衔接、节奏把握、表情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鼓励儿童互相观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舞蹈水平。
- 可以采用分组练习的方式,将儿童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练习,小组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分享舞蹈练习中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各个小组,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 引导儿童思考舞蹈所表达的感恩教师的情感,以及如何通过面部表情将这种情感展现出来,微笑可以传达出开心和感激,眼神专注地看着老师可以表达出尊重和敬爱等。
- 教师示范不同的面部表情,让儿童观察并模仿,如微笑时嘴角上扬的幅度、眼神的明亮程度,感激时眼睛里闪烁的光芒等,通过对比不同表情的效果,让儿童更深刻地理解表情在舞蹈中的重要性。
- 让儿童在舞蹈练习过程中,注重表情与动作的配合,根据舞蹈的情节和情感变化,适时展现出相应的面部表情,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引导儿童更好地把握表情与情感的表达,如:“当你邀请老师一起分享快乐时,你的表情应该是什么样的呀?”“在向老师表达感激之情时,眼神要怎么表现呢?”鼓励儿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内心的感恩情感通过丰富的表情生动地展现出来。
- 向儿童介绍舞蹈道具(鲜花、卡片)的使用方法和意义,鲜花代表着美好和感恩,卡片可以写上对老师的祝福话语,让舞蹈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真挚。
- 教师示范如何手持鲜花和卡片进行舞蹈动作,如将鲜花轻轻举在胸前,或者用卡片做出邀请、递出的动作等,儿童跟随教师的示范,尝试使用道具进行舞蹈练习。
- 组织儿童进行简单的舞蹈展示,让他们手持道具,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整地表演舞蹈,在展示过程中,鼓励儿童充分发挥道具的作用,通过与道具的互动,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在使用道具时的动作协调性和整体舞台效果,给予及时的肯定和指导。
-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舞蹈《感恩教师》的主要动作、节奏、表情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要点,表扬儿童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取得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舞蹈水平。
- 引导儿童思考除了通过舞蹈表达感恩,还可以用哪些方式向老师表达感谢之情,可以给老师写一封信、制作一张手工贺卡、帮老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等,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感恩行动,将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 布置课后作业:让儿童回家后,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整地表演舞蹈《感恩教师》给家人看,并与家人分享自己对教师的感恩之情,鼓励儿童制作一份感恩教师的小礼物,如一幅画、一首感恩的小诗等,下节课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 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组织儿童表演舞蹈《感恩教师》,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感受到这份感恩之情,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 鼓励儿童将舞蹈中的感恩情感延伸到其他方面,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学会感恩父母、朋友、同学等,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 开展感恩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与舞蹈教学相结合,让儿童通过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教师的感恩之情,丰富他们的艺术体验,提高综合艺术素养。
-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过大,如果发现儿童有不适或情绪异常,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或给予关心安慰。
- 舞蹈动作的难度要适中,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发展水平进行合理安排,避免因动作难度过高导致儿童受伤或产生挫败感,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儿童的舞蹈技能。
- 强调舞蹈练习中的安全问题,如避免在舞蹈场地奔跑打闹、注意道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等,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教师要时刻保持警觉,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 鼓励儿童发挥个性和创造力,但也要引导他们遵循舞蹈的基本规范和风格特点,在尊重儿童创意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舞蹈的专业性和表现力。
- 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及时向家长反馈儿童在舞蹈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鼓励家长在家中给予儿童支持和鼓励,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二)舞蹈介绍与情感引导(5分钟)
(三)基本功训练(10分钟)
(四)舞蹈动作分解教学(20分钟)
(五)舞蹈组合练习(15分钟)
(六)表情与情感表达训练(10分钟)
(七)舞蹈道具的使用与展示(5分钟)
(八)课堂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学延伸
注意事项
标签: #儿童舞蹈感恩教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