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品苏轼之韵,悟秋水之美—秋水教学设计

jiayaozb.com7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翻译《秋水》,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哲理,把握庄子的思想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和用法,如“时”“涘”“望”“少”等。
  • 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 把握文章的寓意和哲理。
  1. 教学难点
  • 领会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并能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 体会庄子散文奇幻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2. 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的寓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画面,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有许多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流派,道家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哲理,启迪着后人,让我们一同走进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世界,去领略一篇经典之作——《秋水》的魅力。(板书课题)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秋水”这个词时,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是秋天那碧波荡漾的江水,还是蕴含着无尽深意的悠悠秋水之情?带着这份对秋水的美好想象,让我们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一生贫困,却拒绝出仕,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一篇,以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碰撞,庄子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宇宙无穷、人的认识有限的深刻思考,对人们突破自我局限、追求精神自由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范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突出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读不准的字音,及时标注出来。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哪位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他的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语气是否合适。
  4. 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气势。

(四)疏通文意(20 分钟)

  1. 学生结合课++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己尝试翻译课文,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2.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翻译情况,共同探讨疑难字词和句子的翻译方法,每个小组都要积极发言,互相学习。
  3.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 重点实词
  • 时:按时,秋水时至”,秋天的洪水按时到来。
  • 涘:水边,如“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这里的“望洋”是抬头仰望的样子,“望”是向远处看,“洋”是广大的样子,后来“望洋”成了一个固定的词语,表示因力量或条件达不到而感到无可奈何。
  • 少:认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孔子的见闻浅陋,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
  • 重点虚词
  • 之:助词“的”,如“泾流之大”,指水流的宽阔;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野语有之曰”,“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 于:比,如“甚于防川”,比堵塞河流的水患更严重;对于,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 特殊句式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应为“闻道百,以为莫若己者”,意思是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
  •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应为“谓我也”,说的就是我啊。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被动,意思是我将长久地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讥笑。

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举例、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引导学生掌握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在讲解“时”这个词时,可以联系学过的“学而时习之”中的“时”,加深学生对“按时”这一含义的理解;讲解宾语前置句时,可以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总结规律,提高翻译能力。

(五)深入探究,体会寓意(15 分钟)

思考问题:文章中河神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起初,河神看到自己“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心态。
  • 当他来到北海,看到“不见水端”的大海时,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心态发生了转变,变得谦虚起来。

小组讨论:河神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 河神心态变化的原因是他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黄河到北海,视野开阔了,他看到了自己的局限。
  • 启示:这告诉我们,人不能局限于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要不断开阔视野,突破自我,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也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盲目自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寓意:文章通过河神与海神的对话,阐述了宇宙无穷、人的认识有限的道理,告诫人们不能囿于一己之见而骄傲自满,要懂得谦虚,不断学习,追求更高的境界。

(六)分析文章艺术特色(10 分钟)

  1. 奇幻的想象文章中描写河神看到大海的情景时,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如“不见水端”“不见崖诶”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海的浩瀚无垠,河神与海神的对话也充满了奇幻色彩,使文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
  2. 巧妙的构思文章以河神与海神的对话展开,层层递进,先写河神的骄傲自满,再写他看到大海后的惊叹和自惭,最后点明寓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这种巧妙的构思,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引人深思。
  3. 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将秋天的洪水比作众多河流汇聚,形象生动;“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赋予河神以人的神态和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让学生找出文中体现这些艺术特色的语句,进行分析和体会,感受庄子散文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分析“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这句话的表达效果,体会其比喻的精妙之处。

(七)课堂小结(5 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庄子的《秋水》,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领略了庄子奇幻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理解了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宇宙无穷,人的认识有限,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突破自我局限,追求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秋水》。
  2. 以“由《秋水》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秋水》这篇文章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诵读法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韵律美,疏通文意环节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深入探究寓意和分析艺术特色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到了庄子思想的深邃和文章的艺术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讲解庄子相对主义的哲学思想时,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举例说明,小组讨论环节中,个别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需要加强组织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标签: #苏轼 秋水 教学设计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