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一直是重点与难点,而画线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解题策略,对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解决问题画线段图教学有了诸多深刻的反思。
线段图的重要性
线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图形,从而降低理解难度,例如在解决“和差问题”时,像“小明和小红共有 50 本书,小明比小红多 4 本,两人各有多少本书?”这样的题目,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能够清晰地看到数量之间的和与差的关系,以一条线段表示小红的书的数量,另一条稍长的线段表示小明的书的数量,两条线段的和是 50,差是 4,借助图形,学生能轻松找到解题的思路,先求出较少的量(小红的书的数量):$(50 - 4)÷2 = 23$(本),再求出小明的书的数量:$23 + 4 = 27$(本)。
线段图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绘制线段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题目中的条件,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用线段准确地表示出来,这一过程促使学生思考各个数量的先后顺序、大小比较等,有助于提升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已知甲车速度为每小时 60 千米,乙车速度为每小时 40 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 300 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几小时后相遇?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能清晰地看到两车行驶的路程之和等于两地的距离,从而根据“路程÷速度和 = 相遇时间”这一数量关系进行求解,即$300÷(60 + 40) = 3$(小时),这种逻辑思维的培养将对学生今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 逐步引导,培养习惯在教学初期,我注重对学生画线段图步骤的引导,首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确定一条线段表示一个基本数量,比如在解决关于数量比较的问题时,通常以较小的数量为基准画一条线段;接着根据其他条件,如倍数关系、增加或减少的数量等,画出与之对应的线段;最后标注出已知的数据和要求的问题,通过多次示范和练习,大部分学生逐渐养成了画线段图的习惯,解题的准确性和效率都有了明显提高。
- 小组合作,共同进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画线段图的方法和思路,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会发现不同的解题角度和线段图表示方式,例如在解决“工程问题”时,对于“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这一问题,有的小组以整个工程为单位“1”,分别画出甲、乙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的线段图,通过计算两人工作效率之和,进而求出合作时间;有的小组则通过对比甲、乙单独完成工程所需时间的倍数关系,巧妙地调整线段图,得出解题方法,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
存在的问题
- 理解题意偏差部分学生在画线段图时,不能准确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导致线段图绘制错误,比如在“分数应用题”中,“一堆煤,第一天用去了$\frac{1}{4}$,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用去了 2 吨,这时还剩下 10 吨,这堆煤原有多少吨?”有些学生没有正确理解第二天用去的煤与第一天的关系,将第二天用去的煤画成与第一天同样多,而忽略了“多用去 2 吨”这个关键信息,从而使解题思路出现偏差。
- 图形运用不灵活学生虽然学会了基本的画线段图方法,但在遇到一些变化较多或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时,不能灵活运用线段图,例如在“年龄问题”中,涉及到年龄的增长和倍数关系的变化,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不同时间点的年龄情况准确地画出线段图,无法清晰地呈现数量之间的动态变化过程,导致解题困难。
改进措施
- 强化读题训练加强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和关键词,理解其含义和相互关系,在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反复读题、圈画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等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题目主旨,为正确绘制线段图奠定基础。
- 多样化练习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涵盖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和提高画线段图的技能,除了常规的题目,还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创新性的题目,如根据线段图编写应用题、根据实际情境自主绘制线段图并解决问题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线段图解决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
通过对解决问题画线段图教学的反思,我深刻认识到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画线段图这一解题策略,提高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标签: #解决问题画线段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