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教育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开启数学学习新旅程

jiayaozb.com90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各单元的基础知识,如时、分、秒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测量,倍的认识等。
  2.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 熟练掌握时间单位的换算及简单的时间计算。
  2. 准确进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算理。
  3.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的长度观念,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4. 理解倍的概念,能解决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二)难点

  1. 时间计算中开始时间、经过时间和结束时间的相互转换。
  2. 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 感受 1 千米、1 毫米的实际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4. 理解倍的本质,能正确分析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重点知识和概念,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
  2. 演示法:通过直观的教具或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内容。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碰撞。
  4. 练习法:安排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第一单元:时、分、秒

  1. 课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时间的动画视频,如《疯狂动物城》中兔子朱迪赶早班火车的片段,引出时间单位时、分、秒,提问学生:“朱迪是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迟到的呢?这和我们今天要学的时间单位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
    • 利用时钟模型,讲解时针、分针、秒针的特点和运行规律,让学生观察时针走一大格是 1 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 1 分钟,秒针走一小格是 1 秒。
    • 进行时间单位的换算教学,通过举例:1 时 = 60 分,1 分 = 60 秒,让学生理解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3 时等于多少分?引导学生思考:因为 1 时是 60 分,3 时就是 3 个 60 分,即 3×60 = 180 分。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如填空:3 分 =( )秒,120 分 =( )时等,安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时间计算问题,如早上 7:30 上学,8:00 到校,路上用了多长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时间单位时、分、秒,总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和时间计算的方法,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珍惜时间。
  5. (二)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1. 课程导入展示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片,引出运动会上的成绩统计问题,如跑步比赛的成绩、跳远的距离等,提问学生:“要计算运动员们的总成绩或者比较他们的成绩差距,需要用到什么数学知识呢?”从而引入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2. 知识讲解
      • 加法运算:先从两位数加两位数开始讲解,通过摆小棒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加法的算理,23 + 45,先把 3 根小棒和 5 根小棒合起来是 8 根,再把 2 捆小棒和 4 捆小棒合起来是 6 捆,所以结果是 68,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 减法运算:同样以两位数减两位数为例,用计数器演示减法的过程,如 56 - 32,从 56 里面减去 32,先从个位减起,6 减 2 得 4,再从十位减,5 个十减去 3 个十得 2 个十,结果是 24,总结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减。
      • 对于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详细讲解,如 348 + 275 和 523 - 347,让学生明白进位和退位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3. 课堂练习安排大量的练习题,包括竖式计算、解决问题等,如计算:456 + 234,789 - 321 等,解决问题: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 358 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多 125 本,科技书有多少本🧐?
    4. 课堂小结回顾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强调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数位对齐、进位和退位的问题,鼓励学生在计算时认真仔细,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5. (三)第三单元:测量

      1. 课程导入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品图片,如铅笔、跳绳、教室的长度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它们的长度,提问学生:“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测量知识。”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2. 知识讲解
        •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通过观察直尺,让学生了解 1 厘米中间的小格就是 1 毫米,10 厘米就是 1 分米,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 1 毫米,学生的直尺长度大约是 2 分米,让学生感受 1 毫米和 1 分米的实际长度,对于千米,通过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视频,介绍 1 千米的路程概念,让学生知道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常用于计量较长的路程。
        • 长度单位的换算:讲解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如 1 厘米 = 10 毫米,1 分米 = 10 厘米,1 米 = 10 分米,1 千米 = 1000 米,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如 5 厘米 =( )毫米,30 分米 =( )米等。
      3. 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测量练习题,如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然后进行单位换算,安排一些实际问题,如从学校到图书馆大约有 2 千米,小明步行每小时走 4 千米,他从学校走到图书馆需要多长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强调长度单位换算的方法,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正确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5. (四)第四单元:倍的认识

        1. 课程导入展示一幅水果图,有 2 个苹果,6 个梨,提问学生:“梨的个数和苹果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梨的个数是苹果个数的 3 倍,从而引出倍的概念😃。
        2. 知识讲解
          • 通过实例进一步讲解倍的概念,如教室里男生有 5 人,女生有 15 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倍?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 解决有关倍的实际问题,如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倍是多少,或者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如:小明有 3 颗糖,小红的糖数是小明的 4 倍,小红有多少颗糖?先画出表示小明糖数的线段,再根据倍数关系画出小红糖数的线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红糖数与小明糖数的关系,从而列出算式 3×4 = 12(颗)。
        3. 课堂练习安排练习题,如填空:8 是 2 的( )倍;解决问题:动物园里有猴子 12 只,大象的数量是猴子的 2 倍,大象有多少只🧐?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倍的概念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
        4. 课堂小结回顾倍的概念,总结解决倍的问题的方法,强调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运用乘法或除法进行计算,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中的倍数关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5.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辅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这份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能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收获知识和快乐🎉。

          标签: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819640@qq.com

发送邮件
加不上QQ可以通过邮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