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是什么,激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 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科学观察方法,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等。
- 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的物体,知道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组织各种观察、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思维能力。
- 让学生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探索的乐趣。
- 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
- 帮助学生认识身边常见物体的特征。
- 教学难点
- 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科学的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中运用观察方法。
-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方法
-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各种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科学现象和物体特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实验探究法: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各种颜色鲜艳、形状各异的实物,如苹果、香蕉、积木、皮球等。
- 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小镜子、水槽、塑料瓶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
- 制作教学课件。
- 学生准备
- 准备一本科学记录本。
- 鼓励学生自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小物品,如玩具、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 分钟)
播放一段有趣的科学实验视频,如“会跳舞的盐”。
-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有趣的视频,大家快来看看吧!(播放视频)
-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盐怎么会跳舞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呀?
揭示课题:欢迎来到科学的奇妙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一年级上册的科学课堂,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认识科学(8 分钟)
提问引导
-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什么是科学呀🧐?
-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科学的初步认识。
教师讲解
- 科学就是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我们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等方法去了解身边的事物。
- 我们看到树叶是绿色的,这就是一个科学发现;听到小鸟的叫声,也是科学的一部分;闻到花香,同样是在感受科学哦😉。
- 展示一些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图片,介绍科学家们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索世界。
(三)学习观察方法(10 分钟)
观察眼睛的作用
- 拿出一个苹果,问学生: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的是什么呀?
- 引导学生用眼睛仔细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如“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大大的”。
- 教师总结:眼睛是我们观察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让我们看到很多东西的样子👀。
观察耳朵的作用
- 播放一段风声的音频,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
- 再播放一段流水声的音频,让学生倾听并描述。
- 引导学生发现耳朵能帮助我们听到各种声音,感受周围环境的变化👂。
观察鼻子的作用
- 拿出一束鲜花,让学生闻一闻。
- 问学生:闻到了什么味道呀?香不香?
- 教师总结:鼻子能让我们闻到不同的气味,帮助我们辨别各种东西😃。
观察手的作用
- 让学生摸一摸不同质地的物体,如光滑的玻璃、粗糙的砂纸、软软的海绵等。
- 问学生:摸起来有什么感觉呀?
- 引导学生感受手能感知物体的质地、温度等,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物体🤗。
(四)小组观察活动(12 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 4 - 5 人。
- 给每个小组发放一套观察材料,包括不同颜色的积木、不同形状的卡片、大小不同的球等。
提出观察要求
- 小朋友们,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这些物品,看看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哦,可以用我们刚刚学的观察方法,用眼睛看颜色、形状,用手摸一摸质地,还可以互相说一说😃。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记录员,将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 鼓励学生积极观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特征。
-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将观察材料放入口中或进行危险的操作。
(五)分享与交流(8 分钟)
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小组的观察结果。
- 如:我们小组发现红色的积木是长方体的,摸起来很光滑;蓝色的卡片是三角形的,有点硬……
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六)实验探究:沉浮小实验(12 分钟)
实验准备
- 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准备一些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玩具、玻璃球、木块、金属硬币等。
介绍实验
- 小朋友们,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看看这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 把物体一个一个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哪些物体浮起来了,哪些物体沉下去了。
学生分组实验
- 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将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起来,有的物体会沉下去呢🤔?
讨论与交流
-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结果,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 教师总结:物体的沉浮与它的材质有关,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
(七)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内容
-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科学的世界,学习了什么是科学,还学会了用眼睛、耳朵、鼻子、手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 我们通过小组观察活动和沉浮小实验,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大家都表现得非常棒👍!
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索
- 科学的奥秘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小朋友们课后能继续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哦😉。
(八)布置作业
- 回家后,用今天学的观察方法观察家里的一种水果,把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画下来,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 找一些不同材质的小物品,如塑料瓶盖、小石头、泡沫块等,在水盆里试一试它们是浮还是沉,和家人分享你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了课堂上的各种活动,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观察方法和科学概念,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在描述物体特征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还需要进一步强调,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科学课中收获知识和快乐,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之情💖。
标签: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