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搁板”“魁梧”“黧黑”等。
- 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能准确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复述桑娜抱回西蒙孩子的故事。
- 深入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通过这些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提高合作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学习运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进行小练笔,提升写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桑娜和渔夫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体会穷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深厚情谊。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同情心和爱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 体会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写作手法。
- 教学难点
- 深入理解桑娜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感受她善良的本性。
-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精神,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 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情感和意境。
- 问题引导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些贫困家庭的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生活困苦,面临着诸多艰难,我们要走进一篇课文,去认识两位生活在贫困中的主人公,看看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和精神世界。(板书课题:穷人)
- 提问:看到“穷人”这个题目,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
- 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 出示生字词:搁板、魁梧、黧黑、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抱怨、探望、照顾、后脑勺、寡妇
- 指名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如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反义词、结合生活实际等,通过展示魁梧身材的图片来理解“魁梧”;联系生活中脸色不好的样子理解“黧黑”。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 学生思考后,同桌交流。
-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概括:课文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5分钟)
学习环境描写部分(第1、2自然段)
- 学生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思考:这两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
- 教师总结:文章开头描写了恶劣的天气,如“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渲染了一种紧张、恐怖的气氛,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也衬托出了渔夫一家生活的艰难。
-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读出环境的恶劣。
分析桑娜的心理活动(第8 - 11自然段)
- 默读第8 - 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
- 出示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引导学生逐句分析桑娜的心理变化:
- “她忐忑不安地想”,直接点明了桑娜此刻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体现了桑娜对丈夫的担忧,担心丈夫不同意++++,因为家里已经很穷,养活五个孩子已经很艰难。
-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通过对丈夫是否回来的猜测,进一步表现出桑娜内心的紧张。
-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写出了桑娜虽然害怕丈夫的打骂,但又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表现出她善良的本性。
- 组织小组讨论: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桑娜的心理活动真实地展现了她在抱回孩子后的复杂矛盾心情,既有对丈夫的愧疚和担心,又有对西蒙孩子的同情和怜悯,更体现了她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体会渔夫的形象(第24 - 27自然段)
- 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 思考:从渔夫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 学生交流后回答。
- 教师引导分析: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毫不犹豫地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的两个“我们”,体现了渔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他愿意和桑娜一起承担抚养七个孩子的重担。“总能熬过去的”表现出渔夫的坚强和乐观,虽然生活艰难,但他相信一家人能够共同度过难关。
- 渔夫是一个善良、淳朴、有责任感的人。
-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渔夫的性格特点。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这篇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课文以“穷人”为题,不仅指桑娜和渔夫这两个家庭生活贫困,更突出了他们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着善良、淳朴、相互关心的美好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穷人的赞美之情。
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从桑娜和渔夫的品质中受到启发,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五)拓展延伸(5分钟)
- 展示一些关于关爱他人、帮助穷人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穷人》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或者以“关爱”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穷人》这篇课文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感受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淳朴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探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化对关爱他人这一主题的理解。
在教学实录中,教师可以这样展开课堂: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播放一段寒风呼啸、海浪汹涌的音频)听,这是什么声音?(学生回答)对,是狂风和海浪的声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你们能想象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展示一些贫困地区人们生活的图片)我们要走进一个贫困家庭,去看看他们的故事,板书课题《穷人》,大家齐读课题。生:穷人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猜猜课文可能会写些什么呢?生1:可能会写穷人的生活有多艰难。生2:也许会讲穷人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师:大家的猜测都很有道理,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师:(出示生字词)谁来读一读这些生字词?生:(依次认读)搁板、魁梧、黧黑……师:(纠正读音)“魁梧”的“梧”读轻声,大家都读得很准确,那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这些生字词的?生3:“黧黑”就是形容人的脸色很黑,像我见过在太阳下干活很久的农民伯伯的脸。师:非常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得很准确,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默读思考后,同桌交流)师: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生4:课文讲了在一个夜晚,桑娜抱回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师:概括得很简洁,但还不够完整,谁能再补充一下?生5:课文主要讲了在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主动收养了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师:很好,这样就完整了。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 学习环境描写部分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2自然段,找一找这两段中描写环境的句子,看看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朗读后回答)生6:“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师:你找得很准确,那你觉得这段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生6:我觉得写出了天气很恶劣,但是屋里却很温暖,形成了对比。师:说得对,那这种对比有什么效果呢?生6:突出了渔夫一家生活虽然贫困,但他们很温馨。师:非常棒!大家一起把这两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读出环境的恶劣和屋里的温馨。(学生朗读)
- 分析桑娜的心理活动师:我们默读第8 - 11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学生默读画句子)师:(出示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谁来分析一下桑娜的心理变化?生7:一开始她担心丈夫会不同意++++,因为家里孩子已经很多了。师:没错,从哪个句子能看出来?生7:“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师:很好,那后面呢?生7:然后她又担心丈夫回来,心里很紧张,“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师:对,还有吗?生7:最后她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事,即使被丈夫揍也认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师:分析得很全面,那从桑娜的这些心理活动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生8:我体会到桑娜很善良,她不忍心看到西蒙的孩子没人管。生9:我觉得她很矛盾,既害怕丈夫,又觉得自己做得对。师:大家体会得都很深刻,那我们来分小组讨论一下,从桑娜的心理活动中,还能感受到什么?(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发言)生10:我们小组觉得桑娜很有责任感,她决定++++就做好了承担一切的准备。师:说得真好!大家一起带着这种体会,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学生朗读)
- 体会渔夫的形象师:我们分角色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渔夫和桑娜)(学生分角色朗读)师:从渔夫的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你能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生11:我觉得渔夫很善良,他毫不犹豫地说要++++。师:从哪个句子看出来的?生11:“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师:很好,还有吗?生11:他很乐观,相信一家人能度过难关。师:对,那我们应该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渔夫的这些特点呢?(教师指导朗读,学生再次朗读)
(四)总结全文,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呢?大家思考一下。(学生思考后回答)生12:因为课文写的是桑娜和渔夫这些生活贫困的人。师:没错,那仅仅是因为他们生活贫困吗?生13:还因为他们虽然穷,但是有善良、淳朴的品质。师:非常好!课文以“穷人”为题,不仅写了他们物质上的贫困,更突出了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4:我觉得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也要像桑娜和渔夫一样,关心他人。生15:我明白了善良是一种很宝贵的品质,即使自己穷,也不能忘了帮助别人。师:大家的感受都很深刻,希望我们都能从课文中受到启发。
(五)拓展延伸
师:(展示一些关爱他人、帮助穷人的图片或视频)同学们,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16:那些帮助穷人的人很有爱心。生17: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师:非常好,今天的作业是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穷人》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或者以“关爱”为主题,做一张手抄报,希望大家认真完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的引导、多样化的互动,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和情感,达成了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标签: #穷人名师教学实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