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背景
《小马过河》是一篇经典的小学语文课文,讲述了小马在帮妈妈做事的途中遇到一条小河,它向老牛、松鼠等请教能否过河,最终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尝试并成功过河的故事,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非常适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 会认“棚、驮”等14个生字,会写“愿、意”等8个字。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 借助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教学重点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 教学难点
-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大意等基础知识。
-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合作交流。
-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播放一段小马在草原上奔跑的视频,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动物呀?(引导学生回答出“马”)
- 继续提问: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小马的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引起学生的兴趣)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 教师范读课文,重点强调生字的读音和字形,如“棚(péng)、驮(tuó)、磨(mò)坊”等。
-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讲了小马帮妈妈做事,在遇到小河时,不知道能否过河,它向老牛、松鼠请教,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尝试过河的故事。
- 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棚、驮、磨、坊、挡、伯、浅、刻、突、哩、叹、唉、试、蹄、既。
- 分析生字的结构和笔画,如“愿”是半包围结构,先写外面的“厂”,再写里面的“原”;“意”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心”。
-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姿势和规范。
- 学习第一自然段
-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小马为什么要帮妈妈做事?
- 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懂事和勤劳,指名回答。
- 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 分角色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的对话。
- 思考: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
- 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老牛身材高大,河水对于它来说很浅;松鼠身材矮小,河水对于它来说很深,这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条件不同。
- 学习第七至九自然段
- 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指导学生读出小马的犹豫和困惑,指名朗读。
- 提问:小马为什么不敢过河了?
- 引导学生理解小马没有主见,容易受别人影响。
- 学习第十至十一自然段
- 妈妈是怎么对小马说的?
- 教师范读妈妈的话,指导学生读出鼓励的语气。
- 思考:妈妈的话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勇于实践,不能光听别人说,自己要去尝试。
- 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小马、老牛、松鼠、老马,练习分角色朗读。
- 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评价。
- 全班一起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 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小马过河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 提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让学生明白遇到问题要像小马一样,多动脑筋,勇于实践。
- 《小马过河》的课文音频、视频。
-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勇于实践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明白小马过河的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
(四)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五)分角色朗读,体会情感(10分钟)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5分钟)
教学资源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对《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有了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生字词,学会了分角色朗读,还明白了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勇于实践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和分角色朗读等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小马的心理变化时,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标签: #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